【故事】“藏”字不完整 因为没藏书?
8月21日上午11时,虽然不是周末,但嵩山少林寺内仍游人如织。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少林寺藏经阁……”一位女导游正为十几名游客讲解藏经阁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不过,今天的藏经阁,已经不是历史上的藏经阁了。”导游的话锋突然一转,吊足了游客们的胃口。“大家看,‘藏经阁’这三个字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仔细一看会发现,‘藏’字的左下侧少了半片,这个字并不完整。”
“这个‘藏’字为什么不完整?据说,是赵朴初先生觉得藏经阁已经没有藏书,没有文化品位,就把左边的那两笔画给去掉了。”导游的话,让游客们深信不疑。
事实真的如此?
【消息】 藏经阁成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其实,在国务院刚刚发布的《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嵩山少林寺藏经阁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15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由此标志着少林寺以藏经阁为载体的古籍保护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悉,少林寺藏经阁现有5万余种30万册图书。
藏经阁,又名法堂,作为我国最早创建藏经阁的寺院之一,少林寺藏经阁在北魏孝文帝为跋陀敕建少林寺时就已存在。作为当时佛经翻译的重要道场之一,少林寺藏经阁为经书的存放及收藏发挥了重要功能。明永乐朝、清顺治朝,都有大规模修葺。
清雍正十三年敕修少林寺,法堂翻修为五楹大殿,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共计5480卷;达摩面壁影石、少林拳谱秘籍、明《大藏经》铜版、拳谱、木刻《少林寺志》版本等。
然而,1928年军阀混战时期,国民军石友三纵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贮藏,全毁于“火厄”。1993年,藏经阁在原址重建,存放大量图书典籍的同时,还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变化】 寺院西侧再建“藏经阁”藏书
昨天中午,东方今报记者来到藏经阁发现,殿内除了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部分木刻版藏经外,在另外几个透明的柜子内,还存放着101卷的《中国武术大典》和100卷的《中国佛教医药全书》,可谓巨著。
那么,30万册图书都在哪儿放着呢?
“少林寺所处位置为少室山深处,夏天多雨潮湿,冬天寒冷干燥,仅气候条件对古籍保护就十分不利;藏经阁位于少林寺中轴线上,在游览区,主要为木质建筑材料构成,各方面条件达不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要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少林寺专门开辟了约600平方米的地方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图书馆,作为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的专用场地,并积极创造好的条件保护古籍。
释永信所说的这个图书馆,位于少林寺寺院西侧,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整个少林寺融为一体。
【探秘】 功夫秘籍收藏量全国第一
红墙、红门、红院落,这座新“藏经阁”,距离寺院内的藏经阁不到100米,由于没有悬挂任何招牌,一般游客很难发现。
步入殿内,跟现代图书馆别无二致:安检门、报夹、阅读桌椅……而和一般图书馆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很少,仅有的一些读者,基本都是僧人和前来查阅资料的专家、学者。
十几座书架,被分为“少林寺”、“宗教”、“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种类。另有多媒体室、阅览室、经藏密集室、古籍室等多个区域。“我们这里的图书有5万余种30万册,包括北齐至明清时期的拓片近万件。这些图书以佛教经典、医药典籍、功夫秘籍等少林寺特色藏书为主,兼有文史哲和其他自然科学图书,既体现出少林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也彰显出少林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少林寺藏经阁负责人杜新欣说。
和一般书架上的图书不同,“经藏密集室”的图书就高深得多。杜新欣用钥匙打开大门,《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数万册典籍,静静地安放在这里。
当然,被称之为镇馆之宝的图书,在“古籍室”。宋代刻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古籍室馆藏古籍3万多册,其中善本近6000种、20000余册。其中禅宗类经藏、禅医药典籍、功夫秘籍收藏量在全国图书馆行业均排第一。”杜新欣说,对于古籍室内的图书,设置了内外锁,也就是说,只有两个人同时持两把钥匙才能打开古籍室的门。
【保护】 最大限度地数字化保护古籍
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少林寺是河南省唯一入围的寺院,在全国也只有两家。
“为了保护年代久远的古籍,古籍室设有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心空调系统,以保证书库温度控制在16℃~22℃,湿度控制在45%至60%;还配备了防火、防水、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电视监控装置、空气净化装置、温湿度监测装置。”杜新欣说,由于缺乏古籍保护人才,他们只好聘请国家图书馆及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的专业人员在少林寺藏经阁兼职,不间断地对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工作给予指导;同时,释永信还选派10名优秀僧人前往国家图书馆和河南省图书馆进修,学习古籍整理、保护及修复的技术知识历史上,对于当时的文献,少林寺就主张抄写、印刷、念诵、流通,今天也不例外。“少林寺藏经阁购买添置了冷光源零边距扫描仪、专业照相机等电子器材,通过‘缩微技术’复制、抢救古籍,最大限度实现古籍数字化保护;同时,我们也欢迎外界来此查阅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bd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