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涛,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
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自幼喜绘画,1918年入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毕业后到小学执教。1912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石影响最大。1922年入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初入西画系,后转国画系,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抗战期间,北平沦陷,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抗战爆发后,王雪涛以卖画为生。同时,集中精力向传统学习,在上追徐渭、陈淳的同时,又拜当代名家齐白石、陈半丁为师,画艺大进。1954年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参加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工作,1957年任该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80年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市委委员。
王雪涛是以小写意花卉草虫而著称于世,他既能承宋元以来民族优秀传统,兼能取长补短,所作取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画法上突破了过于工细的方法,工写结合;色彩上创造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等多种方法,巧用色彩,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韵律。他笔下的作品,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牵牛、青蛙、蜻蜓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花鸟画》,王雪涛别具一格的花鸟技法被重点收录其中。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山东济南还兴建了“王雪涛纪念馆”。
王雪涛先生曾经师从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等艺术大师学习绘画。他的作品取材广泛,构思精巧,清新秀丽,是近现代我国著名的花鸟画家。他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近现代我国卓有影响的花鸟画家。王雪涛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善于用灵巧多变的笔墨,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他还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和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所画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变化多姿,情趣盎然,造型生动。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成为20世纪卓有影响的一位花鸟画家。
50年代,王雪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致力于寻求中国花鸟画的革新,在大量写生的同时,又研究宋元乃至明代林良、吕纪的作品。60年代初,他的个人风格渐趋成熟。他的小写意笔法,不同于齐白石的洗炼、纯净、概括,也不像工笔画的状物精细,而是上承传统,自成一家,形成意态生动,清新活泼,逸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松阴栖禽》图把客观景物的机趣与主观的情怀很好地统一起来,不论粗壮的古松还是斜倾的顽石、瑟缩的栖禽都给观者一种宁静致远,深雄博大的感觉,再现了画家出古入新、神与物游的创造力。
王雪涛《牡丹图》立轴,继承新罗、青藤、白阳之法,水墨设色法作折技牡丹三五朵斜曳而绽,花姿绰着。画面构思精巧,取象求真。花叶扶流,穿插有致。赋色妍艳,笔墨纯熟。传递出大自然生命勃发之情趣。
在近代画坛上,王雪涛以雅丽、清新的小写意花鸟画独树一帜。发扬传统的同时,题材技法上多有创新。《富贵寿考》所绘的是“松鹤延年”的传统题材。作品兼工带写,松柏、牡丹造型准确,形态各异,双鹤舞姿十分灵动,显示画家在长期写生的基础上练就扎实造型能力。王雪涛十分注意观察自然,在一花一草,禽鸟鱼虫中,感受其中蕴含的造化生机。于是,他“夺造化而移精神”,借物寄情、缘物写心,笔下的物象形神兼备,雅俗共赏。图中苍松翠柏用笔干练而率性,牡丹则是画家最善长的花卉,其布局、设色、构思精巧,有清人恽寿平画风的清丽意趣。喜鹊、双鹤皆处于动势中,刻划入微。作品集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的不同形象于一体,立意与形式得到统一,是王氏盛年精品,加上尺幅之巨,殊为难得。
王雪涛喜画花卉、翎毛、草虫。前期画风清雅,后期色彩明艳,尤擅长画牡丹。他的花鸟画来源于生活,技法属半工半写语体,造型生动活泼、笔法潇洒有致,章法和设色也甚为考究,为广受大众欢迎的花鸟画家之一。《雉鸡》以大片留白表现雪景,笔、墨、色均灵活自然,使这花鸟世界在浴雪中现出勃勃生机。此画为画家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