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在设计、制作工艺以及上面记载的文字所反应的历史现状;还能从古代玉器上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宗教的发展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最重要的是古代玉器还能反应当时的政治制度。
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古代玉器的琢玉过程比较复杂,玉器的生产工艺一般都有以下几道工序来完成。
1、捣沙
琢玉首先需要制作玉砂。先用砧杵将石砂捣碎,再经过极细的筛子筛过。然后,漂去其浆,将净砂浸水以适用,并收集浆料,用于上光工序。
2、研浆
器物磨光需研制极细腻的"黄"砂(石英砂)。
3、开玉
用多股钢丝绞成的钢绳及浸水"黑石砂"(石榴石砂),以两人不厌其烦地在玉石切口上来回拉锯钢绳,经相当久的时间才将玉石剖开。如玉体极重,则用大扎锅开之。
4、扎锅
锅即砣,以木为轴,用钢板制成周边薄似刀片的圆盘,名扎锅。加以浸水"黄砂"(石英砂) ,将去净石皮的玉材截成方块或方条。
5、冲锅
用4分
— 4寸直径,2分
— 3分厚的钢圈制成錾锅,圈内横以厚竹枝,再将其以紫胶接在木轴上,磨玉时加浸水砂冲削之棱角,使器物成形。
6、磨锅
用2分~3分厚的铜盘做成磨锅。其大小不同,可有六、七等。冲后之钰(玉坯)则需磨琢,使玉体表面细腻。
7、掏堂
有些器如瓶、盂等的内部空间,以钢片卷成套筒,加浸水"黑石砂"掏其膛,完后,玉中必有一根玉琏柱,则用小锤敲击,即断。
8、上花
凡玉器外面需琢各种图案花纹,皆用周边薄似刀口的小钢圆盘或小钢锅磨冲之,工具之大小以方便适用为度。
9、打钻
如有图案需镂空透雕,就需先用锥木呈钻加金钢钻粉在需镂之处打透花眼,即钻圆孔,然后再用搜弓锯搜之。
10、搜弓
金刚钻钻孔之后,以一条钢丝结于弯弓两端,作为搜弓。用时先解钢丝一头穿过玉孔,复经于弓头上,用横木或竖木稳住玉器,加细石英砂,顺花样以搜之,如同木工锯搜通花一样。
11、打眼
有些小器物如鼻烟壶、扳指、烟袋嘴等需打眼时,因手不便扶持,得用7寸~8寸高大白竹筒一个,内注清水,水上置木板数块,形状不一,或有孔,或有槽窝,用时将玉器夹在板孔中或槽窝内,再以左手握扣锥木呈钻,右手拉绷弓,使锥木呈快速旋转,并借助金钢钻粉以打眼。
12、木锅
器物即成,玉体平净,但尚欠光亮,当用木锅加更细的浸水砂浆以磨之。但小件玉器或有很细密花纹者,不能用木锅磨之,而用细钢针顺纹槽研磨,使纹线油亮。
13、水锅
将牛皮包于木锅之外,加浸水浆料研磨之上光,令玉体光亮湿润。
仿制工艺
1、工艺仿制;
(1)仿制琢玉工序必须基本上与古玉器的费劲和低效的琢玉风格相仿,切忌使用快捷的电动工具。
(2)磨料必须使用散砂,并且散砂颗粒的大小不甚均匀,磨制时,只能用浸水散砂法,并以钢或木质的磨砣来冲磨,不能使用胶合成型的磨砣,这样能使表面残留磨痕与古玉器的近乎一致。
(3)线槽部位只能使用钢针加散砂来研磨,可使线槽壁上的残留磨痕与"扇棱"相仿。
(4)圆弧面的成形需在慢速磨砣上滑动冲磨来实现。并以细砂冲磨掉所有的微小棱面,可使其没有任何"小平面"。
(5)对镂空透雕玉器,必须使用搜弓锯来拉开所有通花,并注意留有细窄的通花,这样能使所有通花孔壁近乎逼真。
(6)钻眼必须用来回旋转的锥木呈钻,外加浸水金刚钻粉来完成,以使孔的两端及内部形成与古玉器的钻眼孔壁相仿的特征。
(7)使用皮砣和砂浆将所有表面上光,只要使表面磨痕达到油脂感即可,切忌上得很亮,也即上光要见好就收,否则就很难产生陈旧感。
可以相信,若按上述要领来仿制古玉器,其效果就能基本达到以仿乱真的程度。
2、伤残的仿制
玉工琢制仿古玉时,常需要做出人为伤残,常见的人工致残手法有以下三种:
3、砣碾致残
多用极小的砣子或钢锥,在器表上碾出圆形或椭圆形深浅不一的点状坑,或划出长短不等的道,似遍体鳞伤的磕碰致残。若仔细观察,则可分辨出系由大小不等的纹点或随手线组成的斑痕。
4、砂磋毛道
在器表做出或多或少的隐约可辨的毛细划道。表示长期传世所遗留的摩损痕迹。做法是对器表面部分抛光,一部分保留粗面;也可以在器表抛光后,局部敷以玉砂稍加摩挲。如借助放大镜观察,这种毛细划道常分布较有规律性,且线条分明,清晰且新,与真品的模糊痕迹明显不同。
5、敲击致残
在器身轻轻敲打,使伤而不脱,造成棉白斑。或在器口部或玉器边缘敲打,造成残缺。有时把完整的玉敲断,再加粘接。为掩饰断裂口的新痕,常在这些部位进行特殊的染色处理,有时反而欲盖弥彰。
6、沁色的仿制
在《玉纪补》中记载有下列几种玉器仿沁色的方法:
1、石灰古法
通过烧烤玉器使其颜色变白,以充古代的鸡骨白玉。但是,同真古玉相比,其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
2、水坑古法
将质地松软的玉器用乌梅水煮,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俗称"梅玉"。但是,这种仿古玉一般显得造作并不自然。
3、牛毛纹法
把玉器放入浓灰水和乌梅水中煮,趁热置于风雪中,冷冻成细如发丝的裂纹,以充古玉中的牛毛纹,俗称"风玉"。
4、叩锈法
把玉器与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入地下,经数月取出后,表面会被铁屑蚀出桔皮纹,纹中杂有土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玉"。
5、卤提法
用"卤提"之法上色,颜色渗入玉肌,灰煮不退。这种沁色在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则略显混浊。
目前很多古玩收藏爱好者都喜欢收藏玉器。这是因为玉器所处的年代不同,其价格也不同。中国古代玉器的历史有六千多年,将近7000来年。而且制作玉器的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玉现在也是大众所喜爱的宝石之一。这与其他收藏品,比如青铜器、陶瓷瓷器、书画等其他古玩收藏品最大的区别所在。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