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摹本)上海博物馆藏
作品规格:纵26.1厘米 横26.9厘米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王献之画像
手片大的一页纸,简短的两行字,正如张怀瓘《书议》里评论的那样,子敬才能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变于草,开张于行,草意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这样的论语,给予王献之是贴切的,纵观被推崇为王献之书法代表做的《鸭头丸帖》,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主张,全贴用墨枯润有致,十分讲究,“藁(gao)行之草”的独创性法度在他是运用到了极限,节奏起伏,气韵超然,润而枯,淡而浓,性弛神从,无尘俗之气,雄秀雅正,得天然妙趣,真可谓无上神品了。
习惯称其为《鸭头丸帖》,盖由于帖首“鸭头丸”三个字而名之。
那么何谓鸭头丸呢?这是要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来说的,那个时候,无论宦海,无论民间,大家所崇尚的是说虚谈玄,求仙问道,普遍地迷信“药石”,服用后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好像是,这种不切实际的风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尤为流行,“鸭头丸”就是大家追求的一种药石,唐人王焘和的《外台秘要》和名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称其有利尿消肿的功能。
揣摩《鸭头丸帖》的字义,不难看出,这是王献之的一位亲友,在服用过“鸭头丸后”,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写信过来,与王献之交流信息。对于亲友的观点,显系也正服用“鸭头丸”的王献之,有其感同身受的意见,所以他给亲友回信了,“故不佳”,同时还与亲友相约,“明当必集”,见面后再做详细的交流。
也不知明日的相集,王献之和他的亲友们都弄了些什么名堂,因为缺少记述,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只欣喜有着这草书一幅《鸭头丸帖》流传至今,让我们对他永远葆有一份崇敬。
节选自《书法的故事》著者 吴克敬
学习书法,手临是方法,心摹是本质,把传统优质的书家技能临习到手的时候,是还要把人家的文思和情感认真心摹在胸,壮大自己的知识积累、思想积累和性情积累,吐出自己的真言,写出自己的真字,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