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清康熙款绿釉紫龙盘
雍正官窑戏珠龙纹基本上保持了本朝龙纹的传统,即绘画精细,如意形的云朵采用双勾的画法,显得流畅。火珠圆润,有旋转之感,纹饰的线条俊秀工巧。清雍正款斗彩龙凤大盘(图4),高6、口径45.2、足径25厘米。盘为折口板沿,底部为圈足。盘口沿有青花圈,圈内为五彩流云;内壁为红色、浅绿色并蒂而生的番莲花各八朵,花蕊中均书写团寿字,花朵周围满饰花叶纹;盘内心绘一龙、一凤围绕火焰珠翩翩起舞,龙背上舒展的双翅更增添了它的雄姿与魅力;盘外沿有青花圈,内为白釉素地,外壁绘4组海水江崖图案,海水汹涌激荡,江崖之畔生有灵枝,天空中另绘有红色的蝙蝠,其祝寿祈福之意不言而明;盘底部中央为青花双圈,内有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该盘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国家级一级品。盘心的龙与火珠均为本朝典型,特别是火珠,具有旋转的感觉。
图4 清雍正款斗彩龙凤大盘
乾隆朝的戏珠龙纹具有表现形式多样、纹饰绘制精细的特点。清乾隆款绿双龙赶珠盘(图5),高4.4、口径17.9、足径11厘米。盘撇口,浅腹,圈足。盘心绘绿龙戏珠,虽乾隆的龙纹承袭了康熙时的传统,但与康熙同类器物的纹饰相比较,便可发现乾隆纹饰具有纤弱的风格,明显不及康熙粗犷,如此盘的龙纹,不仅龙躯瘦弱,而且须发亦不及康熙动感强烈,宝珠的火焰为“山”字形,且层次很多。
图5 清乾隆款绿双龙赶珠盘
清乾隆款五彩龙凤碗(图6),高7、口径15.2、足径6.3 厘米。该碗器型端正,绘画精细,色泽艳丽,为清宫原藏之器。碗口内沿及里底均有青花双圈,里底心为红色火珠龙纹,龙身周围满饰绿色火焰纹;碗口外沿有青花双框,框内有一圈五彩“八宝”纹饰及花卉、几何图案,碗外壁有红、绿色二龙戏珠纹,两龙之间各为五彩飞凤图案,双龙、双凤之间满饰花卉纹,碗足外面为青花双圈;碗底部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乾隆朝火珠龙的突出特点是纹饰密布,遍及全身,繁缛感十分强烈。
图6 清乾隆款五彩龙凤碗
嘉庆朝二龙戏珠纹沿袭康雍乾时期龙纹的特点,但在龙爪的转折处有所不同,呈“个”字形或竹叶形。清嘉庆款青花双龙赶珠碗(图7),高5.9、口径11、足径4.2厘米。碗撇口,深腹,圈足。通体白釉,碗外壁饰青花双龙戏珠纹,近底处饰青花海水纹。底有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个”字状的龙爪转折处,呈重复“山”形层次,增多的火珠火焰,此为嘉庆朝二龙戏珠纹的特色。
图7 清嘉庆款青花双龙赶珠碗
道光朝的二龙戏珠纹主要继承了乾隆朝的特点,披头散发的龙头,略显呆板,火珠无层次,显得简单。清道光款白釉绿龙纹盘(图8),高4.4、口径18、底径11.1厘米。此盘为道光官窑器物,亦是清代传统器物和纹饰,盘心绘绿龙一条,其盘旋器物的姿势较乾隆朝要僵硬呆板,缺乏神采飞扬的气势,火珠仿乾隆朝火珠。
图8 清道光款白釉绿龙纹盘
咸丰、同治的戏珠龙纹总体和前面类似,刻划不精、须发处理得十分草率是其共同点。清同治款抹红双龙赶珠杯(图9),高4.8、口径5.9、足径2.2厘米。杯撇口、深腹、圈足。杯外壁抹红双龙赶珠,底白釉,上有楷书“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款。此杯中主题纹饰的龙虽有张牙舞爪之势,但全无龙的威严。龙头小,躯体胖,龙爪伸张幅度过大。火焰纹虽沿袭清前期的“山”字形,但层次较简单,为单排“山”字形,龙爪的转折处为须发状,较清前期同类纹饰粗糙。
图9 清同治款抹红双龙赶珠杯
清光绪款抹红双龙赶珠杯(图10),此杯与图9属同款,不过赶珠龙纹具有光绪朝特色。龙的头大,躯体细长,龙头刻意描摹,火焰纹弯曲飘动,突出层次,火珠的火焰呈向上的姿势,亦突出火焰的动感。
图10 清光绪款抹红双龙赶珠杯
宣统二龙戏珠纹同光绪朝类似,清宣统款黄釉绿龙凤纹碗(图11),高6.6、口径15、足径5.7厘米。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内白釉,外壁黄釉,上绘绿釉二龙戏珠纹,近底处绘绿釉海水纹。底白釉,上有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此碗画工较为精细,但略显刻板,且火珠的火焰呈横向排列。
图11 清宣统款黄釉绿龙纹碗
螭龙纹
螭,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也称蚩尾。螭龙纹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清代瓷器上的螭龙纹有蟠螭、团螭、双螭等多种形态,通过绘画、贴塑等表现。
康熙螭龙纹写实与图案并存,写实细腻自然,图案简洁传神。清康熙青花釉里红螭龙扁瓶(图12),高14.5、腹径9、足径4.5厘米。瓶为直口,长颈,腹部呈扁圆状,底部圈足;全器施以青花、釉里红两种釉色。口沿下为青花斜条纹,颈部分层绘有珍珠纹、雷纹、斜条纹、回纹,瓶腹部以釉里红绘螭龙追逐火焰珠形象,龙身及火焰珠、火焰均以青花勾勒轮廓线;底足外面有青花圈纹,瓶底有青花双圈纹。此件瓷瓶器型雅致,青花、釉里红相映生辉,反映了清康熙朝青花釉里红的独特之处。康熙朝螭龙昂首,双尾高高扬起,头上无角,神态自然。
图12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螭龙扁瓶
雍正螭龙纹基本和康熙朝一样,整体纹饰更为生动活泼,细节处理更是一丝不苟。乾隆朝的螭龙纹更为细致,制作精美。清乾隆款粉彩绿地云螭盖罐(图13),全高19.5、腹径14、足径7.6厘米。此盖罐由上盖和下罐两个部分组成,盖上镂空双圈,盖钮为金色,罐肩部为如意云头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云螭纹,近底处为变体须弥纹及锦文,底部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印章款。 本盖罐的螭龙密布麻点,体态浑圆,造型生动,曲身飞舞,动感极强。
图13 清乾隆款粉彩绿地云螭盖罐
嘉庆朝螭龙纹的细节刻划真实,制作精致。道光时期的螭龙纹的龙身较长,龙爪细长无力,龙发如飘散的火焰,如驯服的小兽。
除上述龙纹外,还有团龙纹(图14)、夔龙纹(图15)、鱼龙纹等等,基本不脱本朝的风格。康、雍、乾三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对艺术极度热爱,使此三朝的瓷器成为清代瓷器的代表。清代陶瓷龙纹装饰的发展变化也主要体现在康、雍、乾这三个时期,此时的龙纹装饰技法多样,绘画精致,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图14 清乾隆款黄釉绿团龙碗
图15 清康熙款绿釉夔龙纹蒜头瓶
龙,作为中华民族古老信仰的产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地位尤为显著,在陶瓷装饰上运用颇多,它寓意着吉祥,象征着皇权。同时,瓷器上的龙纹不仅是帝王的象征,同时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之时,龙呈威武雄壮之态;社会黑暗、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之际,龙变软弱无力,徒具其表。纵观整个清代瓷器上的龙纹,它与皇帝的命运一样,气势日益虚弱,康熙、雍正时期的龙纹尚存一丝凶猛,而乾隆晚期以后的龙,下颚低垂,状似威严,实则无神韵。准确掌握不同时期瓷器龙纹的特征,是龙纹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对龙纹瓷器的断代和鉴伪辨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