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位名字就别具一格的清代画家——髡(kūn)残。
这是靳尚谊先生画笔下的髡残。
他是一位和尚,二十岁出家为僧,改名髡残,
从此他云游名山、遍访大川,
他属于明末清初,那个朝代更迭的年代,
他具有反清思想,参加过反清活动,
后因抗清失败,隐居于常德桃花源避难,
到了人生中期,定居南京大报恩寺,
晚年迁居牛首山幽栖寺,
他重视师法自然,在大自然中积累了很多素材,
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精致。
髡残除了这个特别的名字外,
还有石溪、介丘、白秃、石秃、石道人、
残道者、忍辱僧、电住道人
等等等等等称谓,
他是清初四画僧之一,
与四画僧中另外一位画僧石涛并称为“二石”,
与青溪道人程正揆交往甚密,时称“二溪”。
皈依佛门的他,性情寡淡、潜心诗画,
他一心向佛、慧根使然,
他的诗画都流露着他对佛学的感悟与体验,
自署“忍辱仙人”的名号
反映着“忍辱无争”的人生哲学,
佛家思想是他诗画创作的重要营养来源,
也对他的诗画创作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他在构图与笔墨上承袭元四家之风,
特别是王蒙、黄公望,
他绘画题材多样,尤其善画山水,
反复重叠的构图,平淡中寻求险峻,
山重水复的意境,深幽中不乏壮阔,
他画山石多用披麻、解索皴,
设色又近黄公望的浅绛之法,
这样引人入胜、如入其境的画作,
除了严密的章法外,还归功于他的笔墨,
秃笔、渴墨的层层皴擦、勾勒、渲染,
厚重却不呆板,
平淡而又深幽,
繁密却不繁琐,
稳重而又多变。
髡残的画作继承了前人的精华,又有自家笔意,
叙写着心中丘壑、展现了缥缈境界,
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是这样评价他的:
“石道人髡残笔墨苍莽高古,
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毕露彼端”。
三百年来,
髡残也一直以他的高华之气影响着后世画坛。
髡残山石技法
此幅为髡残以山石为主体的山水画。虽然只画了山之一隅,给人的感觉却气象宏大。髡残虽用的不是牛毛皴,却以他自己的笔墨同样展示出苍厚悠远的境界。让我们一块来看看,如何画出这幅山石作品。
1、先勾山石轮廓和主要结构。
2、分主次,皴阴阳。中锋用笔,力透纸背。
3、以干笔重墨点苔,写松树。
4、山石加皴,使画面物象浑然一体。
5、以淡墨烘染,加强空间的联系和对比。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