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行书《武帝歌》卷,近期在各个书法号上转载很多,为什么呢?
因为有人取了一个很扎眼的标题:《乾隆看到董其昌这幅行书后,激动得赶紧盖章!》
▲《武帝歌》卷,明,董其昌书,纸本,行书,纵25.5cm,横150.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追求阅读量的今天,这标题多好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转了再说,吸引一点好奇心,聊胜于无。
看到这个标题,书法狗@彭澎想到了古玩收藏圈。书法圈和收藏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讲故事——当这件宝贝看不懂、不会看,但又想卖个好价钱的时候,就只能讲故事了。故事越玄乎越能吸引不懂行的买家。
|二|
这篇被广泛转发的文章里有一段描述:
本幅书汉武帝刘彻《瓠子歌》及《秋风辞》各一首,见于《汉魏六朝诗选集》卷一。此书学苏(东坡)、米(芾),古淡潇洒,追求逸趣,而章法布局疏朗匀称,且多用侧锋、枯笔,有笔不尽意之趣。在博取古法的基础上又按己意融合变化,深悟古法然不拘泥于其中。(原文描述文字)
这种描述有几点需要注意:
1、“此书学苏(东坡)、米(芾)”,这是外行人写的话。董其昌不学苏东坡,追学米元章倒是真的。从书法上讲,米董是一家,苏黄(黄庭坚)是一家;米董都是悟者,苏黄都是才子。这是有区别的。
相关文章,敬请参阅:
董其昌写《苏轼醉翁操》,名为临苏,实为写董自己。董氏很多临帖,都是这个意思。
学书六法:董其昌临学米芾书法的经验——这篇文章也值得一读。
2、“多用侧锋、枯笔”,这也是外行话。董门书法讲的是中锋,而且是隆起的中锋脊,不是死死压笔向下的现代中锋概念。董氏书法“反侧为正”,你不开眼就只能看到侧,不懂如何为正。
|三|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懂这幅书法呢?
我只挑出一个单字放大,你就知道了。已经看过那篇到处转发文章的书友,再看看这个字,是不是被你忽略了呢?
这个“满”字今天单挑出来,就是告诉大家看懂董氏这篇行书的一把钥匙。
不需要过多的分析指点,你就能看到,此字(尤其是右边部分)清晰的锋线、墨层变化,也能清晰的看到一条中锋脊,而且,这条中锋脊是在旋行翻滚的。
看懂这个字,你再去仔细看这篇书法中的每一个字,这才是董氏写字的另外一层深意:他很多时候,写字都是在教他的弟子,所谓“示法”。
|四|
我知道,有书友会说,这就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生的。那么好,第一:拿起你的笔,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呗!第二:去认真研读董氏其他书迹,发现更多的同例。然后就理解孙过庭说的“不悟所致之由,徒见成功之美”了。
回到上文,为什么说米董是一家?
你要多读书。米芾曾言:“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虽粗如椽,亦扁。”
董其昌这字也就一枚硬币大小,运用笔锋的能力你现在一目了然了吧!这就是“虽细亦圆”。圆不是妄言,古人是这么做的,只是我们今天都不这么做了。
多扯一句:现代人学的书法都是扁的。我这句话没毛病,现在你也懂了。
|五|
古代书家的传世法帖,有两种用途:
一、开眼。尤其是真迹墨迹,每个人都在看,但看到的东西各不相同。开不开眼,就是一层窗户纸的问题。今天书法狗@彭澎给您捅破这一层小小的窗户纸,悟不悟也看个人造化。
二、临摹。当代人对临摹的理解,都是描摹外形,也就是在“扁”上面做文章。但是还有更高级的一种临摹,是临摹方法。以前说过,是要透过墨迹看到古人的手上动作。
学书法,勤奋当然是很重要的。
但是,思想认识更为重要。
你觉得呢?
注:本文标注“原创”,仅针对文字内容,图片源于网络,特此声明。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