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和北方窑系的代表,钧瓷承载了太多荣光,赋予了太多寄托,自古就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除此之外,它还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载誉古今,名扬海外。尤其是那神秘莫测的釉色,更是令人拍案称奇。“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赛翡翠”,其外,“蚯蚓走泥纹”、“龟背纹“等,也为钧瓷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钧瓷实则是火的艺术,其灵魂就在于窑变,钧瓷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铜红釉的稳定烧成,改变了以往单一釉瓷的局面,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所以一般精品钧瓷应具备以下特点: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如盛开的牡丹、深红的海棠。
元代钧窑器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颇为难得。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有紫红色斑块的虽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元代钧窑器多施以天蓝、灰青、月白色釉,并涂抹含铜釉药,经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蓝、紫色的斑块。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美的感受。
近日深圳永乐有幸征集到一件元代钧釉花觚,口径:11.9cm 高:19.5cm 底径:9cm,整体比例和谐,线条流畅优美,光滑整齐,仿若浑然天成。通体施钧釉,釉质晶莹玉润,釉层厚莹润而透彻,釉色艳丽绝伦,釉彩流淌如云如霓,蓝釉色上熔融着大大小小斑点,气象万千,如梦如幻。且釉面光滑温润,露胎部位自然,釉面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保存完好,极具收藏价值。
花觚起源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以仿商周酒器青铜觚而得名,起初为陈设瓷,后兼具插花之用途,故名“花觚”。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造型多为侈口外撇,腹微鼓,腹径小于口径,胫直底微丰,长度与上颈相若,仿古铜觚式样,线条变化十分丰富,时代特征明显。细观此钧釉花觚,制作精细有度,造型奇特,构思新妙,可实用,亦可陈设。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