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松、红岩、绿田、云烟、青山、桃树、秋菊,是大师的缤纷世界,鸟瞰、远眺、俯视是大师的广阔视角,高土高原皴、折带米点皴、颤笔、秃笔中锋、指画是大师的山水技法,欣赏钱松嵒艺术不仅给人以视觉享受、色彩陶醉,更给人以积极的精神提振。
钱松嵒的山水画艺术,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深情的韵味。其创作抓住三要素:整体气势、地方特征、时代精神,作品中饱藏了画家炽烈的爱国热情,笔下的山峰、屋舍、树林都焕发出生命活力。钱松嵒的画风早年受石涛影响颇深,但他不拘限于形似,而强调骨法用笔,喜用雄浑古拙之“颤笔”, 浑厚沉着;在运用色彩上更大胆突破、绚丽明艳、五彩斑斓、令人振奋,过目难以忘怀。
钱松喦艺术是传统文化、地域特质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作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绘画蕴藏着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精神。钱松喦的艺术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之前,是临古时期,扎根传统,认真临摹了石涛、沈周、唐寅的作品,上溯宋元。石涛师法造化的精神,对他影响尤深。深厚而全面的诗文书画功力亦在此阶段累积而成。上世纪50年代以后,是创新时期,努力探索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与反映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道路,以实践证明中国画笔墨技法不仅可以表现传统题材,同样可以表现现实题材。他主动地深入生活,深入自然,深入社会,创作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代表作有《红岩》、《常熟田》等。
钱松嵒(1898—1985),笔名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生前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1957年从无锡调江苏省国画院,其后随傅抱石等江苏画家长期深入生活,足迹行遍大江南北,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为新“金陵画派”革新山水画的主将。他以诗思、书意融入画法,常用秃笔中锋,以稳健、凝重、沉着、浑厚为典型特色,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
1949年之后,钱松嵒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动地深入生活,真诚地歌颂新时代。1960年钱松嵒被任命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及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同年9~12月,随江苏省国画院工作团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钱松嵒与傅抱石一行来到四川重庆瞻仰了革命纪念地红岩村,他便产生了创作《红岩》的念头,但由于时间仓促,只画了几张不同角度的写生稿。此后的两年间他画了上百幅草图,创作了数十稿,最终放弃表现一些零碎的现实,夸张了红色岩石,强化了鲜明的主题,最终创作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红岩》。《红岩》在创作手法上以白描画芭蕉,使红、黑、白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产生了简洁、明快的视觉效果,这是传统画法表现革命题材的一个成功范例。钱松嵒成为傅抱石“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观点强有力的证明。
1964年,文化部、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钱松嵒画展,华君武先生等评价钱松嵒“基本上解决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如何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问题”,“为山水画推陈出新闯出了一条路子”,“给予我们美术界一个样板”。钱松嵒代表作《常熟田》完成打破了“没有山画不出山水”的老程式,采用了许多独具匠心的技术手段,大篇幅的绿色成为继《红岩》“红”之后又一绿色传奇。孙其峰先生曾在《谈谈钱松嵒的山水画》一文中高度评价他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的新成就,说《常熟田》在艺术处理上是新颖的、别致的,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广阔平远的、富有诗意的田野,这是山水画的新意境,绝不同于过去文人们那种空寂萧疏的出世境界。
“文革”开始后,处于创作鼎盛期的钱松嵒被中断了艺术之路,直到1971年江苏省文化局美术组成立,他才被允许画画。1977年,他被任命为恢复建制后的江苏省国画院院长。70年代初期,他的绘画大多为命题创作。197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他创作了大幅作品《锦绣江南鱼米乡》,由于构图新颖、用笔老到、设色沉稳、意味深远,超越了其60年代的作品,广受好评,也成就了其艺术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他还相继创作了《鱼满千舟》《春满石城》《泰山顶上一青松》等作品。
写生长征:祖国山河
钱松嵒1970~1980年间的作品,色彩上不仅具有文人画的修养,还受到稚拙纯真、对比强烈的民间美术的影响,逐渐创建了浓墨重彩的绘画语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60年代作品笔墨的不足,构图也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因为对过往阅历、创作与现实,以及自我人格的更深刻认识,其绘画的艺术性增强,突破了早期作品的写生味,内容上摒除过分的描述,更具思想性、象征性,最终形成独属钱松嵒的画风。1977年,他为毛主席纪念堂作《枣园曙光》,为人民大会堂作《太湖伟观》。
整体气势: 巍峨长城
1979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钱松嵒个展,同年10月创作出国礼《万里长城风光无限》赠送法国总统。1982年他绘制的作品《长城起点老龙头》别开生面,长城起点山海关的断垣残迹被艺术地创造在一片海域上空,既是画中的真景,又是真景中的画,充分展现了山海关的险要与绵延远去的长城的壮观,也充分展示了一个83岁老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才能。
松岩风格: 苍松峭岩
钱松嵒一生作品数千,画册著作20余本,发表31篇文章,题画诗、纪事诗近千首,是处于中国现代历史转折时期的第一代山水画家之一。他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山水画法与状写祖国新貌融为一体,走出了以师造化开辟新山水画的道路。他创造了“高土高原皴”等技法,并善于以鸟瞰式视角取景,重彩展现壮美的祖国山川,从而使他的画风既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又有着浓郁的时代感。然而钱松嵒以及他同时代的画家同样面临着新的时代考验。重新审视历史,钱松嵒之所以越来越被学界重视,正在于当人们逐渐远离了政治的苦难与心灵创伤之后,反观那个特殊的时代,更能客观冷静地体悟到身处其中的画家的艰辛与痛苦,而这正是此类画家及作品所特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钱松嵒,1899年9月11日出生于江苏宜兴。他自幼即喜作画,临习过《芥子园画传》,13岁起对景写生,研读画论,领会太湖山石与折带米点皴的对应关系。他在进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之后,谨记胡汀鹭老师的教导,并由专攻国画理论进而研究西方艺术。正是由于接触了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学科,他才会创作出早期《莲塘欲雨图》一类的作品尝试,但他一直没有偏离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向。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在上海举办,钱松嵒的作品《寿者相(龟)》和《山水》与齐白石、曾农髯、吴湖帆、叶恭绰、高剑父等大家的作品同时展出,引起画坛震动。正是因为扎根传统,精习石溪、石涛、沈周、唐寅,上溯宋元,使得钱松嵒在当时中青年画家中脱颖而出。
中国美术馆藏 钱松喦代表作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