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完的书页最后还要按顺序整理好,还要进行装订
每一页古书在进行修复前都要翻拍,留底档并可作为比照
水笔是个重要工具,要在放大镜下对折损的书页进行湿润
如果古籍有皱折,要先用极细的喷雾器喷湿,再擀平
许多工作都要在放大镜下完成,用镊子拼缝是个细活儿
经除皱、湿润的书面要进行挤压、吸水并压平整
古籍修复工具包装得满满当当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杜伟生用这样的话形容自己修复古籍时的心情。“修坏了,那就是千古罪人!”所以每次修复古籍,他都会反反复复研究,寻找合适的方法对症下药。
说到古籍修复,就不得不提到杜伟生这个名字。作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籍修复专家,在30多年的古籍修复生涯中,杜伟生研究过《赵城金藏》的修复,也参与了《永乐大典》及敦煌遗书的修复工作。2001年,由他主要执笔完成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
中国现藏古籍文献总数超过3000万册,仅国图就馆藏200万本古籍,善本占了十分之一,其中一些孤本的价值更是珍贵。但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才全国不足100人,真正经验丰富又了解相关科学技术的不足20人。
“做这一行,必须得心灵手巧。”杜伟生说,“因为涉及版本学、印刷史、造纸史、美学和历史等多种学科,对修复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毕竟是和无价之宝打交道啊!”
杜伟生1990年曾赴英修复整理敦煌遗书,在大英图书馆度过了半年的时间。“英国人不会修中国的文书,一方面是技术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他们不懂中国字,不知道残片如何排列。”杜伟生说,“大英图书馆的敦煌遗书有14000册,8450号以后都是我整理的。全世界现存中国文书共约5000万册,有上万种纸,每种纸都有其特性,善本的修复只能根据经验,全手工操作。”
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各种馆藏古籍善本和殷墟甲骨近200万件,其中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修整。然而全馆却只有十几个人从事这些文物的修复工作。这样下去,要修完所有被损坏的馆藏古籍文物需要500年。“就算修复敦煌遗书,也还得再修十多年。”
杜伟生说:“在英、法等国,硕士、博士从事古籍善本修复工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们断代很厉害,缺乏35岁以下的新生力量。”杜伟生对此很忧虑:古书修复终究不是一门热闹的学问,终日埋首旧书堆,需要耐得住寂寞,又要守得住清贫,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记载是需要从我们手中传下去的。
“古籍修复得好与坏,现在谁说了也不算数,后世见到这些修复的古籍说好才是真的好。”杜伟生说。
责任编辑:XY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