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副馆长张志清省城开班授课,坦言古籍修复人才匮乏
5000万册古籍仅几百人能“修”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时,初步估算全国公共图书馆馆藏3700万册古籍,经过几年普查,20年最新统计全国各公藏机构收藏古籍量超过5000万册。这些古籍有三分之一左右或多或少存在破损情况,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时,全国图书馆界只有不足100位古籍修复员,经过几年时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共培训、培养古籍修复人员720人次,但修复如此大量的古籍,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仍不能满足需要……7月3日,前来山东省图书馆开班授课的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告诉记者。而拥有海源阁专藏、易学专藏等75万册古籍,仅有8位古籍修复人员的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保护也是任重而道远。
全国5000万册公藏古籍很大程度上都有破损
20年6月4日,北京艺术品交易拍卖会上座无虚席,一批苏州顾氏“过云楼”藏书即将上拍。最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用2.162亿元成交价拍下这批共92册的清末古籍私藏。由于北京大学曾半途杀出参与争夺,一时成为热点。
同样也是6月,河南省图书馆被曝出馆藏古籍损坏严重,引起民众强烈反响。有媒体称,河南省图书馆场地不达标、专业人员配备不到位,目前古籍亟需专业保护。而河南省图书馆并不是唯一一家出现古籍保护问题的公藏单位。
7月3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第十五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山东省图书馆举行开班仪式,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前来授课。据悉,来自全国公藏单位的近50位古籍修复师将会接受为期两个月的专业修复辅导与培训。
在课上,一个小时时间里,张志清多数时间都在谈人才问题。“2007年,全国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不到100人,国家图书馆是全国古籍保护最大的单位,也只有修复人员15人,学历基本上是大专,没有正高职称的专业人员。但从2007年5月到去年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共举办各类培训班0多期,培训学员4000多人次。其中,全国性的古籍修复培训班14期,培养修复人员720人。各省中心的培训工作也在广泛开展中,有效缓解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人员不足的状况。”
课后,张志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及当下古籍保护现状,张志清表示,“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今年上半年的统计,从2007年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五年来,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上报的公藏单位古籍量已经超过5000万册,高于2007年的3700万册。目前,山东现有150多家单位藏有古籍,数量很大。”
当听者在庆幸中国古籍保存工作成绩显著的时候。这些数目众多的书籍,在张志清看来,却也是心头重担。“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就是靠典籍来记载历史,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一脉相承,典籍起了决定作用。”钱存训先生曾说,截止到十五世纪前,中国所生产的典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从数量上来说,我国现存古籍数量庞大,但我们应该看到,正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古籍存在破损情况,非一朝一夕能够修复完成。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培养古籍保护修复人才,继承传统修复技艺,通过合理的机制,使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张志清告诉记者,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培养、开班授课,20年,修复人员已增加到720多名,“但古籍修复人才还需在实践中得到长期锻炼提高,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够成熟,修复珍贵典籍。古籍人才匮乏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古籍保护时间紧迫,需要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人民心里的东西。古籍保护行业虽然规模很小,但是与大众的感情紧密相连。像之前河南省图书馆古籍破损的事情,也反映了这个问题。民众平时不多谈古籍保护的事情,但是,一旦他们知道有单位没有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就会非常激动。社会关注古籍保护的意识越强,越能够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省图古籍藏了75万册 工作人员3年修复了60余册
山东省图书馆,共有古籍75万册,其中普本57万册,善本18万册(件),主要包括唐宋元明刻本、清精刻本、明清禁毁(稀见)本、孤本等。据悉,这些古籍也多有破损。
与藏品对应的是,位于山东省图书馆五楼的山东省古籍修复中心,现有古籍从业人员19人,其中11人从事古籍整理,8人从事古籍修复,外聘专家2人。这8位古籍修复的人员要负担全馆75万册古籍的修复工作。
早在民间,有着“纸寿千年”的说法,即纸张保存时间到了千年,就是一个极限。因此,古籍修复师正在承担着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古籍修复作为一门特殊技艺延续的是师徒授艺的模式。
21世纪,这种坊间教授法却已基本没落,只有进入高等院校才能学习。然而,据悉目前我国拥有古籍修复专业的大专院校仅有一两家,在山东也仅有山东艺术学院有一个相关专业。“古籍修复专业太少了,而且现在从事古籍修复的有相当一部分在职人员大多‘半路出家’不懂技术,但高校不可能接受这批‘成年人’,他们也不可能再考入大学重新学习。等到学生毕业也是几年之后的事情。”古籍修复人员杨林玫告诉记者。
其实,古籍修复师入行难,同样也面临着不讨喜的困境。“古籍修复作为一项手工艺活,师徒授业一直是古籍修复延续的传统,但是如今年龄越来越大的他们很少收徒弟。而在古籍修复领域起关键作用的中间层人才却因为没有施展能力的工作平台大多转投别的行业。古籍修复师的工作一天、一个月、甚至几十年下来都是一个样,每天拆书、补洞,甚至很少能接触外人,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大多另谋高就了。有在这干一个月就走的,还有在这干了几十年也辞职转行的,人员流动性太大。”杨林玫说道。而2009年至今,他们共修复古籍60余册,3000余页。
7月3日,前来山东省图书馆开班授课的张志清,面对目前古籍保护专业人员缺乏的局面,他表示,目前古籍修复人员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虽然还没有成型,但是面对人才培养的工作已经开始。他建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鼓励全国有条件的古籍收藏单位和高等院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单独或者联合举办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初、中、高级古籍修复人才。”
家藏古籍保护也得得“法” 个人不要随意拆、订
随着艺术品市场古籍热的兴起,古书收藏成为时下的热门。而且不同于珍贵的瓷器、字画等高端收藏品,和人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古籍收藏因为它的平民化,而更多地受到普通民众的追捧。
如今,很多家庭都或多或少保存着一两部,或是更多的古籍。然而,尽管古籍被收藏者加倍小心的收藏着,但因为古籍是由极易破损的纸页组成,而且因为年代久远这些纸页变得极度脆弱,需要收藏者加倍小心保存。
而如何正确的保护它们,成为古籍能够久存于世的关键。
在采访中,张志清特别给予普通市民等收藏者几点古籍保护的建议,“如果家里有一部古籍,首先我们要认真保护,为古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远离厨房、油烟多、有火、有水的地方,还要注意通风,通风是保护古籍最关键的条件。可以放置一些天然驱虫药物。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制作函套和书盒起到防尘作用。”
此外,“不要随便‘动’古籍,例如拆、订古籍。有一些传统的装订形式非常重要,可能我们看到一本古籍,好像脏了、破了,我们觉得要找个地方用线装的方式将古籍修复。但这样你极有可能因为不懂反而破坏了古籍原始装订形式。我们过去有过这样的教训,有一个人藏了一本宋版书,书本身是蝴蝶装。一般老百姓不知道蝴蝶装是什么样子,而且人们觉得凡是古书都是线装。但实际上,现在规范的线装形式,是明代嘉靖年后才流传下来的。拆掉了原始装帧,会破坏书籍,也会降低书籍的价值。越珍贵的书越要保持原来的风格,越不能动它。”张志清说道。
对于古籍的装订、保护,张志清建议民众还是应该将书拿到图书馆古籍部门,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把这样的地方叫作书籍医院,就像给病人看病一样,怎么诊断、怎么治病,做这个修复保护的专业人员就是大夫,他会对书籍进行专业诊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书尽可能保护好。”
国图省图期待合展
上世纪20年代末,四方动乱,富庶的山东没有能够幸免于难,军阀土匪日日混战,百姓流离失所。而只知道杀掠抢夺的兵匪每到一处地方看到的全是珠宝白银,其他的便被付之一炬,这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便是对于他们毫无用处的书籍,因此在短短二十余年间,大量藏书楼被焚烧,书籍被烧、被毁。
在山东聊城,被现代人称作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杨氏“海源阁”首当其冲,这座共计有464部、11328卷宋元珍本,3216种、208300余卷明清本的藏书楼,最终书散阁毁,而有些幸免于难的古籍,几易其主。
民国后,流亡异地的海源阁藏书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终于被渐渐寻回。如今,一部分被保护在国家图书馆,另一部分则回到老家,保存在山东省图书馆。
“清末四大藏书家、山东杨氏海源阁和铁琴铜剑楼藏书在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比较完整,八千卷楼藏书主要在南京图书馆,但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整体被日本人带到日本,实在是我们的国耻,文化国耻。”张志清说道,当国内拍卖市场形势变好后,很多如今流落境外的古籍,就会不断的回流,“这是一件好的事情。”
对于如今被分藏予两地的海源阁藏书,张志清表示,两家图书馆都非常期望能够让海源阁藏书“合璧”展览,让大众真正的看到海源阁古籍收藏的整体原貌。
责任编辑:XY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