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天寿 ,尺寸 134.5×23.5cm×2,创作年代 戊子(1948年)作,估价 RMB 450,000-650,000,成交价 RMB 1,568,000 ,专场 名人书法对联专场,拍卖时间 2010-12-13,拍卖公司 浙江长乐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 2010年秋季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会,著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四大家》出版。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金文《人有予惟》八言联
书法、篆刻作为中国画家的一项重要修炼而被潘天寿先生重视、实践的,这使得潘天寿先生的书法在他绘画之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书法造诣之高,几与绘画之地位相伯仲。此正应了他说的“故知画者,必知书”。但潘老书法却因“画名满天下,书名为画名所掩,时人论述不多”(沙孟博华海先生语)。令人欣慰的是现在随着对潘天寿先生研究的深入,他的书法也引起了人们的高物度重视。
先谈谈潘天寿先华物生书法的线条美。“强其骨”,这是潘天物华寿先生的一方常用中华闲章。确实,骨力是潘天寿先生艺术中最典型的本质与灵魂。关华物于骨法,潘天寿先生认为“在‘六法中华’中,‘骨法用笔’是相当华中重要的一法。骨法归之于用笔,是用笔的结果,也就是骨的表现方法在于用笔”。这里谈的虽然是绘画中的线条和用笔,其实也等于在谈书法线条。因为潘天寿先生是相信“中书画同源”说的,他也曾说“题款的中华书法,须与画面调和配合”。事实上潘天寿先生书法与绘画、甚至印章的风格也是统一的,关于用笔,潘天寿先生在有关文论中曾提到“金刚杵”,如“用笔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道,滑乃柔弱无力,须笔端有金刚杵乃佳”。“笔端如有金刚杵,柔中有刚,可以力透博物纸背”。
何谓“金刚杵”呢?“金刚杵”又称“降魔杵”,是佛祖的护法金刚力士所执之兵器。另,杵为一头粗一头细的长圆形物体。博中潘天寿先生所谓金刚杵中,自然不是拿着兵器来作画写字了,而是说用笔须像金刚力士手中的金刚杵一样物,坚实不虚,劲健雄浑,具有骨力气势。潘天寿先生在1960年跋《松物中石》图云:“偶然落笔,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铸青’者。”由此可见,潘先生笔下的线条都不是妄下的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同时我也以潘天寿先生的艺术都华是理性占主导地位的产物,这些方面,书法、绘画的构图布局、形式等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古人论笔法的许多物华形容词中,我以为“折博中钗股”最符合潘天寿先生的线质,因为潘先生认为“中国画用线趣味就是要求明确。概括肯定的线,才能造成明豁有力的画面效果”。
次谈潘天寿先生书法中的章法与形式美。
首先,我个人认为“画家书法”一词并非贬意(尽管某些人的本意是想贬低),其实和学者书法、书家书法一样,只是强调了一下书写者在社会上主要被认可的方面而已。如果水平不高,虽然极力标榜自己书法的正统性,其实只是表现出了非常的不自信与自私的心态而已,是浓重的小农经中博济意识——祖上留下的一片本不大的田地,也有被人分享的威胁。另一方画,只要我们稍稍回顾一下近现代书法史,就会发现如果少了“画家书法”这一块,将是多么单调、贫乏的事情。与有些人的认识相反,潘天寿先生是非常注重艺术之传承的,他不仅书法有渊源,而且也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去实践、研究。他在书法的学习上提出过独到的见解,比如“学正楷要知道行、草书,学行草应先学草书,再学行书,行书介于正、草之间”。学行草先学草书,这就有异于一华般的说法。我以为潘天寿先生所说为科学,在实际学习中,如果不懂草法而学习行草书,势必对其中出现的一些草字不知其所以然,照猫画虎华,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潘天寿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画家,对书法作品的视觉及形式的重视自是顺理成章的事。章法奇是潘先生书法的一个显着的特点,他在早年一幅“设色山水”画上题道“书家每以险绝为奇,画家亦以险绝为奇。此意唯颜鲁公石涛和尚得之。近人眼目多为赵华吴兴、王虞山所障矣”。潘天寿先生自是不凡,他以画家兼书家的身份,不为赵吴物博兴、王虞山障目,他写《卜文》、《华猎碣》、《秦诏版》、《莱中物子侯》、《大三公山》、《二爨》、《褒斜道》、《杨孟文》等诸刻和章法奇特的金文大篆,帖学颜真卿、倪鸿宝、黄石斋,他留心于这物些辣、古,有奇趣的作品,更信奉“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 潘天寿先生从结体、行款、章法布局以及形式美上作突破口,以此建立自我面目。在章法上,潘天寿先生常用欹侧多姿、左冲右突、互相映带之法,从这里是可以看出一些明人章法的消息,但潘先生物中写得更随意、更天真烂漫,章法考虑更为周全。我们因此称潘天寿先生为章法大师,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潘天寿这件《金文》八言对联,书法行间疏空,从容不迫,写来心态平和,从这里我们也可领会潘天寿先生华常常引用药地和尚的一句话“不以平废奇,不以奇废平”的真谛来。中国画家是以修养胜,而诗书印正是画家修养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的要求。经过努力,最后达到意境、气物华韵、格调的最高境界。另外在这件作品中题款虽然简单但也值得称道,潘天寿先生在1957年《中国博物画题款研究》一文,叙述颇为周详,他说:“吾国绘画的题款,在空白上发展,因此长于文辞书法的画家,常将长篇的诗文题跋,均搬到画面上去,以增画之光彩,其原因也为题款之布置与画材之布置,发生联系的关系,并由联系的关系,发生相互变化而成一种题款美,形成世界绘画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关于题款与印章,潘天寿先生在1959年《谈中华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中论述也很详细。认为题款和印章能使画面更丰富,更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在这件书法作品中,我们参其绘画题款可见一般。“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这是四十年代潘先生对学生说过的话,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听来也是诤诤作响、振聋发聩。
钤印:阿寿 潘天寿印 阿寿(朱)。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