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农耕。”著名学者左河水的这一首《惊蛰》,形象地再现了春分前后中华大地,尤其是江南地区开始春耕的景象,与笔者所藏的一件双耳扁瓶上的春耕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一)
这件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耳扁瓶(图一),高39厘米,宽27厘米,底部有 “大清乾隆年制”的篆书款印(图二)。扁瓶造型由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器演变而来,为乾隆时期烧制最精的青花工艺之典型代表。该瓶身运用拼接方法,颈、肩对称,并饰有夔龙双耳,通体满绘青花纹饰,如口沿外部绘有如意云头纹,颈部则是蝙蝠纹,其余边饰为青花绘寿字吉磬缠枝花卉纹,纷繁复杂,却又细致入微,轻盈如真,颇见功力。最为突出的是瓶身腹部,其两面开光,一面绘《耕织图》之“耕”:图中农夫右手握犁,左手执鞭,赶牛犁地;另一面则绘《耕织图》之“耙耨”:大牛拉一长方形耙,农夫着斗笠,手执牛鞭站在耙上,田垄上小牛抬头对视。两面背景相近,皆是双桐树下,阡陌相交,不远处农舍隐现,画中梧桐枝叶婆娑,生机盎然。《礼丰威仪》说:“其政平,梧桐为常生。”被赋予代表天下太平的梧桐,是政治清明的祥瑞之物,也正好与耕织图所寓之意相暗合。
观察扁瓶构图,由远而近,由大到小,虚实透视,空间布局非常得当;人物面目表情及衣褶生动,大牛与小牛相顾动人,绝妙地再现了原画神韵;图中村落风景,田家劳作之苦,曲尽其致,画法极重工笔之精妙,堪称佳作。细品其线条,不难发现,两幅图中出现了17世纪以来东西美术相激荡的新气象,即多处摹自当时深得乾隆喜爱的西洋画师郎世宁所创的新体画。比如梧桐,一改传统国画的线条表现手法,运用素描和明暗效果,使梧桐树皮具备较强烈的凹凸立体感,树叶向背、老嫩之差皆得以准确表现;瓶身青花,出色浓妍,于莹白滋润的釉面映衬之下,更见清雅逸致。
(图二)
江南秀美的春色和淳朴的耕种情景出现在瓷器中,并非偶然。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作《耕织图》呈献宋高宗,深得赞赏,朝野传诵;康熙三十五年,瓷器上最初出现了耕织图纹,之后在青花中多有表现;乾隆认为“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因此,“注重男耕女织,发展农桑生产”自然成了乾隆皇帝根深蒂固的经济思想。这也正是民间《耕织图》摹刻之风盛行的原因,连一些地方农书如《授时通考》等,也以各种形式加以翻刻,瓷扁瓶中的同类题材又将之推进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两幅瓷上春耕图,几多百姓劳作苦。把玩扁瓶,不由想起陆游的那首《春耕》诗:“去蜀归吴会,真成万里行。穷通竟安在,恩怨两皆平。文字妨求道,杯觞害养生。余年犹有几?买犊事春耕。”如今,现实生活中的耕牛犁田已不多见,而诸多藏品却能再现历史,这难道不是收藏的魅力所在吗?
搜索
复制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