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青釉折肩瓶(龙泉市大窑岙底出土)
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哥窑与龙泉窑又有着何种剪不断理不清的丝缕?首先看下龙泉窑的发展史:
龙泉窑的前世今生名闻世界的龙泉青瓷,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被收藏家追捧。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 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突然出现了变化——淡青釉瓷器出现了,它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花修饰,十分精美。 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一名窑。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成为我国瓷器史绚丽的篇章。
从这时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
石少华先生在论及龙泉窑釉色时是这样陈述的:“龙泉窑釉色多变,同窑不同色,同器不同色。除了几种常见的釉色之外,还有其他釉色,其中非常珍稀的是月白釉和墨绿釉,墨绿,这是一种完全玻化的釉色,出现于南宋黑胎器上。墨绿釉实际上是将淡绿色透明釉罩在黑色胎骨上,釉色在薄胎骨的反衬下呈现墨绿色的,颜色深的有人称之为黑釉。墨绿釉质的透明度较高,光亮莹澈,釉层中厚,釉面坚致细润……这种墨绿釉器产于龙泉大窑、溪口等窑场,传世器屈指可数”(《龙泉青瓷赏析》第243页)。龙泉青瓷研究专家的论述,说明了墨绿色釉器物的稀少和珍贵。因其珍稀,墨绿釉器物一般的陶瓷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难得一见。
传世哥窑与龙泉哥窑的区别第一,胎釉厚薄和胎质方面。二者釉层虽都较厚,但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一般胎体厚薄不一、胎质细腻;龙泉哥窑青瓷虽也胎体厚薄不一,但胎体瓷化程度更高。第二,胎色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一般都为完整器(多有小磕缺),很难见到其真实的胎色。虽然有一部分器物圈足之足端露胎,但此处所露胎体之表面多有一层很薄的黄褐色弱氧化层,因此,此处所反映的不是真实胎色。从个别典型传世哥窑瓷器残器或器物口沿、底足磕缺处以及目前私人收藏的典型传世哥窑瓷器残片标本可以明显看到,传世哥窑瓷器的真实胎色一般都是灰黑或铁黑色;而对于龙泉哥窑青瓷,从圈足底端露胎处和器身磕缺处以及瓷片标本断面处观察,则基本都是灰黑色或铁黑色。究其原因,当与龙泉哥窑瓷器与典型传世哥窑瓷器分别采用不同的烧成制度有关。
南宋哥窑灰青釉凸弦纹瓶及外底(故宫博物院藏)
第三,釉色和釉质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之釉大都呈灰青色,少数呈炒米黄色或粉青色。釉层大都不透明,釉面常见细微褶皱,耿宝昌先生形容其为「粥皮」,可谓既形象又贴切。而龙泉哥窑青瓷釉色则一般均为粉青或灰青,釉层透明,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因釉层透明度太好,致使有的器物在灰黑或铁黑胎的映衬下,呈黑青色。第四,釉面开片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釉面一般均开有不规则的大小不一的片纹,且大、小片纹的颜色也不同。小片纹一般呈土黄色,俗称「金丝」,大片纹一般呈灰黑色,俗称「铁线」,二者合起来即所谓的「金丝铁线」。而龙泉哥窑青瓷釉面虽也都有开片,但片纹色泽均为自然天成,非人工刻意染色而成。片纹颜色一般为冰裂纹或凸起的白纹。凸起的白纹即文献记载的「白色断纹」,极似哈密瓜皮表面网纹。
金丝铁线
白色断纹
第五,在形成「紫口」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由于胎色不一,且釉的高温粘度大、流动性小,致使「紫口」或有或无或不明显。而龙泉哥窑瓷器胎色灰黑或铁黑,釉层虽厚但透明度强,釉的流动性也大,因而一般均能形成「紫口」。第六,在形成「铁足」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因以「裹足支烧」者居多,所以露出「铁足」者少。而龙泉哥窑瓷器多采用垫饼垫烧,烧成后足端必定会露出灰黑色或铁黑色胎,所以多呈现所谓的「铁足」。
因此,文献记载的「紫口铁足」应为龙泉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这也是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哥窑瓷器的最主要区别之一。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系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攒珠聚球 ”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攒珠“”气泡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龙泉哥窑烧制年代的上限时间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哥窑与弟窑在龙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窑、溪口等地窑址周边的村民则更直截了当称哥窑为“铁骨”或“官窑器”,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先生则形象的称其为“夹心饼干”。
“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的成功召开,解开了“哥窑”谜团,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对哥窑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也反映了龙泉窑与哥窑的紧密联系与区别!“龙泉哥窑”虽定名,我们惯称的哥窑之谜仍待解!本文也是希望能让更多的收藏爱好者明白这些概念,同时在各自的收藏领域都去留意区别,若有发现这方面的蛛丝线索应该踊跃提出来供解谜尽力!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