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西自有它的老相,特殊之相,青花透骨就是其中的一项,而且还是一种无法仿制的迹象。青花透骨是一种特殊迹象,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而且发生在釉下,独特性和排他性很强。元代青花所用钴料,有国产与进口的青料。国产料发色灰,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层次清晰,明净素雅,时有黑色斑点。如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瓶一类大器多采用进口青料。国产料多是用于小件器物,如菲律宾出土物及江西九江市博物馆征得的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莲菊连座瓶炉。
何为青花透骨,又是如何个透法?青花是一种钴料,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钴料对胎体和釉面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只不过进口料的腐蚀性更强而已。用钴料在胎体表面绘画,然后再罩上一层釉,成为青花瓷。经高温烧制,钴料与胎紧密结合,并不断地向胎体内渗透,便形成了青花透骨现象,时间越久,渗透越深越广。到此可能就会有人说,老瓷青花下沉,新瓷青花上浮,这里面有细微的差别和不为人知道的特点。
关键在于:
1、元青花的青花不仅向下渗透,而且向上“扩张”,晕散,这种内在的变化和活动并不因为烧成出窑后停止,相反永无休止而缓慢地进行着,只是肉眼很难观测到而已。因天长日久化学和物理反应,青花与釉相互融化并扩散至釉面;而新烧制的瓷器,青花并非上浮,而是沉在釉中,如果敲碎瓷器用放大镜观察断面就会发现:老瓷的青花直达釉面,而新瓷的青花是在釉中,离釉面还有一段距离。
2、老瓷的青花下沉而且深入到胎内与胎体相溶,结合得非常紧密;即使釉面磨损或被腐蚀,青花依然留存可见。而新瓷的青花与胎骨结合不紧密,釉面被腐蚀时,青花也会随之脱落。元青花的发色多种多样,成因复杂,是鉴定元青花过程中遇到的最难解,最疑惑,最不容易判断的地方。由于元青花的数量稀少,见过、特别是能够上手一定数量和多种类型的元青花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人都缺乏实物参照,只好用照片来比对。照片因技术上的原因,色彩经常会有一些失真和无法避免的误差,使元青花的发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辩真识假十分困难。
二、元青花传世品极少,只有在这极少数的传世品上才会有使用痕迹。元青花多数是出土器。窑藏出土的有使用痕迹的很少,没有使用痕迹的较多,墓葬出土的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都是烧成即入葬的。应该说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无使用痕迹的多。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相反,倒是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真、精、新、美。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看使用痕迹,只是要看是自然的使用痕迹还是人为做上的痕迹,以此来判断东西有没有做过旧,从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三、土沁、海捞痕迹:器物多为出土器,有“土沁、土斑”痕迹,有的釉面会出现剥蚀状况。元青花有些是从大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简称海捞),目前已经有做假海捞的仿品,把瓷器放在海水里半年以上就会生成和真海捞没什么两样的皮壳,遇到有海捞皮壳的瓷器,要透过海捞皮壳看本质。目前仿古器中的仿土沁仿海捞,仿使用痕迹,仿得好的都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仿古土沁有一种作旧后回炉的,已经真假难分。
四、不存在明、清、民国仿制的问题:由于“元青花瓷器”,在历史上被封锁了近六百年,到1929年才被英国人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由美国人出书,七十年代末才被国人认识。因此,不存在明、清、民国仿制的问题。国内馆藏品都属出土器,传世品绝少。如果藏者发现是“旧器”就必定是“真品”,如果是“新器”,就必定是“赝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仿制元青花)。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