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洋首铸首版考究
川铸龙洋向以品类繁纷著称! 若按版别的产生" 演化" 发展脉络进行系统分类! 则该厂开铸首版的考察与判定! 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不揣冒昧! 拟将数年来收集" 整理四川银元实物资料过程中形成的思考与认识! 就教于方家" 同好! 以期对四川银元的科学分类研究有所裨益。
一
关于川铸龙洋的首铸版式、 见诸于中外文献资料的说法, 其一是 “缶宝版”说。 美国钱币学家耿爱德先生在其所著
《中国币图说汇考》一书中,将川厂首铸版定为“缶宝版”。
主要论据似为“缶宝版”存世量极其罕见;而 1898年6月开铸的四川龙洋, 至1901年底为止,连重庆海关报告也称未曾见到一枚,即在存世量方面二者颇相吻合;施嘉干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中也说,“缶宝版”是
“成都厂试铸币”。 其二是 “费城版”说,此说最早披露者,当推美国的 《哈博》周刊,它在1897年 8月14日的文章中写道:大清政府委托新泽西的铸币厂造了银元模子;文中所附四川龙洋一元至半角五种币模图样,虽注明是根据图片手绘而成,但版别特征甚为明确;
在新泽西以铸币技术精湛闻名者,仅有费城造币厂,故称此版为“费城版”; 世界权威的钱币书刊专业公司——美国克劳斯出版公司,在其《世界硬币标准目录》诸版本中讲到中国四川省银元时,所配图片编号均为
“Y#234-238”,其版式特征与 《哈博》公布的图片并无差异;英文版《世界钱币目录》则更加肯定地写道:“现在已无疑问,编号Y#234-238为此厂(指川厂---引者注), 之首批制品。”极具说服力的还有资深网友“迷中迷” 先生披露的出自美国的一组钱币展览照片,其川铸龙洋之版式与 “费城版&”也未见差异; 展品所附文字说明大意为:Ferracute机器公司
(以下简称 F 厂) 制造、1898年由强必尔装于中国成都. 此组钱币所属者等等。
此外,收藏界尚有首铸版为 “大头龙”、“小头龙”、 “无头车”、“双倒A” 等若干种推测,各种说法均持有一定的立论依据。
笔者认为最权威的文献资料,当属强必尔技师关于其亲历川厂首铸银元过程的详细记述。他写道:由美入川途中,机器、币模遭江水浸泡而发生严重锈蚀;
经清洗、整修后,铸出的银元“在币面龙身有许多疤痕,其余部分也有瑕疵”。这就说明" 币身有“疤痕、瑕疵”,是川厂首铸银元的第一个必备特征。强必尔先生还写道:币模虽发生锈蚀,也未代川厂续订新模;
因为新模运输需时数月而强氏想尽快回返; 另外,也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强氏有可能另刻新模;强氏归返后,尚处于熟悉机器性能中的川厂工人更无可能刻出新模;也就是说,川厂自开铸至奉令停铸,用的都是那套锈蚀、清修过的钢模。因此" 首铸版应不存在第二种版别" 这是其可以确定的第二个必备特征。
第三个必备特征在于首铸版的铸量。首先" 强氏欲早日回返,必尽快使工人能够独立操作机器,方可脱身;而川厂工人并不愚笨,强必尔曾亲眼看到成都兵工厂的一些英国造机器
“全部由本地之中国人操作”,也就是说" 强氏的离去并不一定意味着川厂铸币机器的必然停转,否则九个月之后
“停铸”、 “封存”之说" 当无从谈起。
其次,所谓停工待料, 起码在此时不成问题:“购机建厂,......次年六月厂房落成, 即从成绵道库借银 115500两,藩库借银3000两, 试铸银元。”银料如此之多,当无待料之虞。即便仅有3000两且毫无后续料源,加上须掺入之铜、锌等辅料。也足可铸币数千枚。
再次,润滑油的缺乏也不大可能令川厂铸币停止。 因为试机后需补充的黄油只是一般机械常备辅料,其时的成都不仅有“如此完备的兵工厂令人惊讶”,川省各地官办、
商办、官商合办的各种档次的工厂已在逐步增加,这意味着黄油比油漆(强氏开机时寻而未果)更为易得; 川督不去着手调剂、 补充,而听任铸币机器仅因缺乏黄油而停转,不合常理。
至于机器运转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相邻兵工厂的中外技师也应有办法解决。
以上几点可证明:强必尔的离去并不代表川厂银元铸造过程的终结,试铸成功至停铸令下,川厂铸币绵续未绝,才是最大的可能。
此外《哈博》文章披露:川厂所购银元铸造机器的生产能力为日产 15万枚.也就是说, 强必尔试铸的开机时间,加上之后九个月的续铸时间, 哪怕只有一个小时,所铸银元也将超过万枚。
退一步讲, 就算强氏离去致使川厂一枚未铸,强必尔在机器调试、示范操作以及工人试作等过程中形成的铸量,也必远远多于“根本没有生产”的 “缶宝版” 样币之铸量。所以,首铸版必定拥有一定铸量。
当然, 铸造量与存世量不一定绝对成正比,但除非有证据证明曾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官方组织的、
大规模的、 非常彻底的销毁事件,二者的“正相关”关系一般是无法打破的。资料显示,川省官方先是积极“引圆入川”, 继又开厂铸造; 奉旨停铸未几,便又奏请开局复铸;为了银元的顺利行使,多次
“严谕” 惩办拒用者, 且明文规定:完粮纳税 “数至十两以外,一律净收银元”并在“各州县设银元子局,专事推行银元。”可见官方组织销毁银元似无可能; 银元初行时民间也确有散乱、
零星的“化元为锭” 行为发生, 但也不致于能让某一种已经流通的银元彻底灭绝。
上述三个特征若确定为川厂首铸币必须同时具备的必要条件,则试将前述首铸版诸说逐一与之对照后,
结论不言自明:
“缶宝版” 之地章平滑如镜, 毫无 “疤痕” 可言, 虽然仅有一种版式, 但存世量太过罕少;
且机制币研究专家、美籍华人孙浩先生已基本肯定其 “系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作品” 与川厂系列铸币无甚干系。
至于 “费城版”,它带给人们的最大困惑不是首铸版三大特征具备与否,而是该版之仙踪难觅:
笔者数年来致力收集、 整理四川银元实物资料, 极罕见的版别也曾谋面,而”费城版” 银元却从未发现、 且从未听说; 连 “从未生产” 的缶宝样币在川中都曾露峥嵘,何以拥有一定铸量的首铸之
“费城版” 却不见影踪? 博闻的钱币学者理查!莱特先生也说:“(川厂) 钢模由费城造币厂制作, 铜质样币可能制作于此时。”
“可见他见到的也仅为厂商在接单前后制作的铜质呈样币; 近年来网络上披露出的图片, 也仅见有铝、
铜质试样币,它们当出自“ 厂的川购机器试车典礼, 因为在费城厂派员参加的这个典礼上, 机器空转似不足以表示此套设备已可成功运行,之所以使用铝、 铜材质而不用银坯,
是因为银元属贵金属货币, 发行后必有仿铸者; 在机器交付之前就原样铸造该国银元, 其成色、 重量、 铸额、 去向、 目的等问题很难说清, 日后还可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而据信存世的 “费城版”银元, 若币身不见 “疤痕”、 “瑕疵”, 其与川厂首铸品当也无关联。
“ 大头龙” 是存世量颇多的一种常见版式, 其正、 反面图案的大小变化有四、 五十种之多;
更重要的是币身均无 “疤痕”; 耿爱德先生判定此版为川厂获准复铸时之产品, 笔者敬从其说。
至于 “小头龙”, 因 “大头龙” 以外所有龙之龙头未闻再有大小之分, 故似均应视为“小头龙”。
而基本型态相异的若干 “小头龙” 经过衍变、 发展, 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大小变化所见已达三百余种, 尚不知其所指为哪种。 显然, 此说失之宽泛, 指代未明。
“无头车” 版相对少见, 其 “库” 字车部不出头, 此特征与 “费城版” 甚为吻合;
遗憾的是它不但龙图云饰殊异, 且不止一种版别; 更重要的是币身同样也无 “疤痕”。
“双倒A”版图片 (图3) 见于蒋仲川先生民国二十八年著《中国金银镍币图说》, 因该书制图方法似为先墨拓后手描, 版式特征已无从分辨; 笔者认为
“双倒A”现象应是川厂尝试在英文字母中隐施标记, 试图使之与此前产品相区别的一种初始方案。 若如是, 它只能铸造于被区别的产品之后,
而不应出现于川厂开铸之首。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前述诸说所涉各版, 均与川厂首铸版之特征不能吻合。
二
存世的川铸龙洋中, 是否存在同时满足首铸版三个必备条件的银元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被称之为
“误书三” 或 “七钱三” 的一种独特版式。 本文姑称其为 “七三版” (图4)。 判定理由如次:
其一, 如图4所示, “七三版” 银元的龙面、
龙颈、 鳞间, 尤其是火珠下、 火苗间, 均有大小、 深浅、 密疏不等的凸起 “泡点”、 或粘点成片的 “斑痕” 分布; 英文字母如 “O、V、E” 等处地章也有
“泡点”; 币面也存在满文肥滞、 内齿参差等 “瑕疵”; 这些现象仅凭肉眼也可清晰辨出;众所周知” 机铸币面, 背的任一“凸出”(因伤所致的堆卷, 变形处除外)、在币模上必有与其完全相对应的“凹陷”;
而币模上呈如此状态分布的凹陷点,只能由币模在铸币前因锈斑蚀损而随机形成。虽然川铸龙洋工艺精粗互见, 但此币地章尤其独特、异常。
其二” 英文字母间的“3”字风格突兀、怪异,若视作一个首部加肥,底部前端、
末端分别向下, 向上加长的 “2”字”,则显得更为合理;为何要将一个隽秀的 “2”字改刻为一个造型丑陋、面背币值相悖,而且显违币制的“3”字?此百年之谜似从未见有确切解读。
但若将币模曾遭锈斑侵蚀这一观察结果置为前提:钢模上的 “2”字底部、尾端均属易“藏污纳垢”的狭窄“腔隙”, 结于此处的锈斑若相对坚固,则
“2”字的损坏和变形,既可因锈蚀严重而引起, 也可因清修时须加猛力而不慎“走刀”造成。
其三,“七三版”存世量相对稀少,但并不罕见,与首铸版铸量之状况基本吻合。
其四, 迄今为止,“七三版”尚未发现第二个版别。
如此看来” 若将“七三版”确定为川铸龙洋之首铸版,似无大谬。
三
此结论尚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一,“七三版”模的出处;其二,取代“费城版”模的时间,
地点及原因。目前尚无任何资料涉及,我们只能依据对存世实物的观察与思考,结合一些较为确切的资料尝试性地进行逻辑推论:
首先,川厂钢模的订制, 试车、运输来川,直至首铸银元出现,历史资料中均有连续而详尽的记述。如记述无误,首铸币模只能来自美国,“七三版“模如确为川厂首铸币模”其产自美国当无问题。
其次,通过实物观察我们可发现:“七三版”的制作工艺较之“费城版”略嫌粗糙” 英文字母及内、外齿处尤为明显。由于“钢模由费城造币厂制作”,我们可以猜测它为费城厂之试刻品;另有一种可能就是为川厂承制铸币设备的F厂。F厂对制作币模技术并不擅长,但也有可能以独立开拓海外市场为目标,尝试设计、制作与本厂设备配套的币模。
再次,认真研究“七三版”龙的设计图案我们发现:此龙面目凶煞狰狞,实为我国龙图钱币中之异类。它反映的显然是西方文化中关于龙是邪恶、凶暴象征的概念,而大清国之龙则应是至高无上、恩威四方之皇权象征;
如此,无论其工艺精粗、何厂制作,该币模被大清承办官员避之不用乃属必然。
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认为:“七三版”钢模极可能是F厂试制品(或许原本就是雇人代作),
制作时间应在1896年10月前后.对于淘汰品,并无铸币业务的F厂也未必重视,这可能是其原始资料至今无觅的主要原因。
“费城版”之所以被取代,也可以在币身图案找到原因:细辨其龙身造型及龙形主要元素, 均与广东龙洋同制;更有甚者,其币面之“库”字乃照搬广东龙洋之”无头车”,无怪被理查-莱特先生评述为:“其(指“费城版”——引者注)设计与广东省造者完全相同。”问题是堂堂费城造币厂怎么会甘冒侵权风险,去仿制中国一省之币呢?这个问题”
只要“七三”龙模被拒之事确实发生过, 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洋人雕龙既然难遂其愿,不如以大清方面认可的龙洋,比如已成功行用六年之久的广东龙洋为样板,照章行事;结果必然是顺利通过,此模在
F厂试车后,随全部设备一起装箱启运,然而受到江水浸泡的却变成了“七三版”币模!原因只有一个;原定发往四川的“费城版”钢模已被“调包”!
这起“调包”事件可能因不为人知,或不愿人知而致史料不载,但未见得它就是无法破解的一桩悬案。其突破口可能就在上述之“完全相同”四字:资料显示”
被仿制的广东龙洋为英国伯明翰(前名“喜敦”)造币厂设计制作;该厂曾以 (缶宝版; 参与川厂铸币设备竞标,后落败于美国F厂。
果如此,在发觉对手之产品与本厂产品竟然“完全相同”时,设想其(抑或粤厂)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是不合常理的:其交涉、稽问辗转至美后,若全套设备已如期完工或装箱待运,
则F厂撤下“费城版”模换上“七三版”模,乃是其唯一选择。因为合同中的设备发运日期无法更改,侵权交涉更不能置之于不顾;好在洋大人打理洋行买办及大清庸吏并不十分困难。笔者推测,这应是“调包”事件发生的最具可能性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可能是两套模具错装错运,虽然发生概率极小,也不能彻底排除。
可以想象,这种担负“冒渎龙颜”之险、面背币值相悖、且充斥“疤痕”、“瑕疵”的川省新币,若真的面市发行,后果堪忧。所幸,川厂铸币“至
1901 年底为止,连一枚也未曾见到”,这可能是美国造币厂商、洋行买办、大清经办官员与川督的串通“勾兑”的结果,这恰恰也印证了本文关于川厂首铸币相关谜团的一些逻辑推论,或非全属想象;另外,耿爱德先生推测:受江水浸蚀后可能只有三种钢模铸出了银元;巧的是“七三版”龙形之银币,也仅发现有一元、二角、半角(
图5)三种存世;这个巧合:似乎使本文观点又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支持和补充。
四
至此,我们似可将川厂首铸银元之产生过程,试作如下综述:
1895年始,川省开始陆续引进湖北、广东造银元试行流通;1896年10月上海《华洋新闻》报道:四川将有新造银元流通,文章披露“(四川)总督已备妥新银币模待用”。此新银币模基本肯定为英国伯明翰厂试作之“缶宝版”;所谓“备妥”
,实际上只是以其作备选一预案而已;因为在年底接单的是美国新泽西州的F厂;F厂可能设计并试刻了不甚符合大清国情的“七三版”龙模。该龙模被拒后,
改由费城厂制作;费城厂记取前车之鉴,直接仿制早已成功流通的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代铸的广东龙洋“无头车”版;此方案遂顺利通过,铜质样币也大概制作于此时;美国《哈博》周刊在其后的报道中将此定案图片公布于世,遂导致后人长期照袭此图、此说。1897年3月22日,F厂举行了有费城厂派员参加的川厂铸币机器试车典礼、铝、铜质试车币当于此时制出,是为“费城版”。
竞争失利的伯明翰造币厂 (或中国粤厂)发现接单者币模与其产品“完全相同”,必向对方交涉、稽问;但此时全套设备或已如期完工;重新设制新模不但有再次被拒之虞,且延误发运日期违约责任更大,仓促间只得以初刻之“七三版”模换下“费城版”模按时启运。
运输途中不意遭江水浸泡,致使钢模锈蚀;经F厂特派来川技师强必尔清修后, 钢模上隽秀的“2”字已变形至怪异的“3”字,制出的银元也带有 “疤痕; 和 “瑕疵;” 此即川厂开局之作——“七三版“银元; 五角、一角之钢模因蚀损严重而报废,故首铸银元仅有一元、二角、半角三种问世,开铸时间为1898年7月12日.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