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造的“双枚中华铜币”,钱径31.4毫米,厚1.43毫米,重9克,是典型的无地名、厂名及政府名的“三无”铜币。
中华铜币背嘉禾“双枚”试铸样币一枚,PCGSSP63BN,拍卖成交价格RMB 293250元。
正面中心为“中华铜币”大字楷书,上有满文中华铜币字样,下为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大珠圈背中心繁体书写“双枚”二字,上有楷书体“中华民国十三年造”,两旁是两株嘉禾以彩带束缚,极似民国初期“袁大头”银币图案,但做工比较粗放,铸造工艺一般。
1924年(民国十三年)中华铜币双枚(二十文),NGC AU58BN,拍卖成交价格USD 1888美元。
此“双枚”铜币能引起钱币收藏家的重视,不仅是它将汉、满、英文三种文字集于一身,开创了民国铜元文字怪异的先河,还将币值二十文改为“双枚”。使人不解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
清朝末代皇帝宣布退位后,民国所铸造发行的金、银、铜币上已找不到满文踪影,而这枚中华民国十三年铸造的双枚币上却仍有满文。因其“三无”身份,及至如今仍难断定出其“娘家”为何处,泉界对此也是争议不断。而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看,主要有三种说法:
1924民国十三年中华铜币双枚,字体清晰,品相完整,拍卖成交价格USD 1121美元。
一是出自山西造币厂。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盘踞山西省的军阀阎锡山曾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等要职,他曾在山西铸行过巨额铜币,标新立异地在铜币上,首冠以“中华铜币”字样,以八年版、十年版为最多,流通于当时的晋、鲁、豫、绥诸省,币上都没有地名、厂名、政府名,使拥有“中华铜元”的人很迷惑,而找不到“娘家”。
中华铜币背嘉禾双枚 NGC MS 62,拍卖成交价格RMB 25300元。
二是出自河北省之说。近期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戴晴波著《中国铜元大集》中,在“中华铜币双枚币”一栏中,明确指出:此币系河北省张家口北机制铜元局于民国十三年至十六年(1924—1927)铸造。著名钱币学家孙仲汇编著的《简明钱币辞典》,也确认此币为河北省张家口的口北造币厂铸行。
三是“吃不准”,难以定论。如辽宁省辽沈书社出版,由张培林等著的《中国机制铜元》一书中,并没有将此币归纳于山西或河北两地造币厂,而将其“打入另册”,列入“待考”机制铜元之列。
1924民国十三年中华铜币背双枚 AU,拍卖成交价格USD 1121美元。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更倾向于其为河北省口北造币厂所铸一说。因为该厂在民国十三年不仅铸造了中华铜币双枚币,还铸有中华铜币十文,而且直至民国十五年还在生产。民国十三年的双枚币相对较多,民国十五年的中华铜币双枚币则很少,但这些铜元都是泉家追寻的收藏佳品。
钱币收藏的意义不仅在于拥有藏品,更大乐趣则在于破解藏品的蕴含的历史价值。今介绍此币,望泉友共讨。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