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我国古代玉器中流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玉器,教科书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和白璧无瑕的成语,不仅使玉璧增添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色彩,更是国人童年大脑中一笔抹不开的记忆。
什么是玉璧呢?《辞海》的解释为“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平圆形,正中有孔。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也作装饰品。商周至汉代的墓葬中常有发现。新石器时代也有形状类似的器物。《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邢昺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这里把玉璧的形状、材质、用途和命名都作了简要的说明,还需指出的是,玉璧是新石器时期最为流行,战汉时期最为精致,而明清时期还在制作的一种玉器。
仅从器形上来说,玉璧就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尔雅·释器》的全部叙述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三种。
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
玉璧中应引起重视的是素璧、谷纹璧、蒲纹璧。素璧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出土地。一是良渚文化遗址;二是四川广汉地区早期文化遗址。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当时主要用于礼器。谷璧、蒲璧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不过出现了一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一面饰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吉祥物等图案。《周礼》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的记载。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旋涡状如同谷牙,取其谷可养生之意。蒲璧指带有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这两种璧多是战国和汉代的,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超过二十厘米的不多见。从存世或出土的实物看,宝光四溢,做工极精良。在战国时期这类玉璧已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品、赏赐品、镶嵌用品、礼仪用品及馈赠用品。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