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黄宾虹逝世61周年,我们来学习一下黄老是怎么论画的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
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画 法
一、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
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以有限示无限,至关重要。
二、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
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三、作画最忌描、涂、抹。
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
四、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出笔之外
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五、赵孟頫谓“石如飞白木如籀”,颇有道理
精通书法者,常以书法用于画法上。昌硕先生深悟此理。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
六、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远树及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上必有云,欲其流行自在而无滞相也,故吾以钟鼎大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李)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可闻而不可闻也,故吾以六书会意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
凡画山,不几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七、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
八、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
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
九、用侧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
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
十、三陵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
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十一、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
十二、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
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十三、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灵空不刻板
十四、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
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画法善变,学者可以一试。
十五、笔之外现,唯墨是赖
半千、石涛均在墨法上争上游。必须勤于练习,勇于探索,以发古人墨法之秘。
笔者,点也,线也,骨骼也;墨者,肌体也,神采也。笔求其刚,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纵,在因时制宜。墨求其苍,求其老,求其润,求其腴,随境参酌,要与笔相水乳。
物之见出轻重、向背、明晦者赖墨,表郁勃之气者墨,状明秀之容者墨;笔所以示画之品格,墨也未尝不表画之品格;墨所以见画之丰神,笔也未尝不见画之丰神,精神气息,初无二致。
干、墨、浓、淡、湿,谓墨之五彩,如红、黄、青、紫,种类不一。是墨之为用宽广,效果无穷,不让丹青。且惟善用墨者善敷色,其理一也。
十六、用墨有:
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一幅画,均可巧妙运用。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可谓之法备。
十七、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
十八、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
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
十九、古人说墨分六彩,颇有道理。
至于分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三彩为副墨,此说我不能同意。因为墨色变化,可以相互为用,如求浓以淡,画黑显白,此法之变化;有干才知有湿,有湿才知有干。故在画法上,自不能有正墨副墨之别。
二十、作画不怕积墨千层,怕的是积墨不佳有黑气。
只要得法,即使积染千百层,仍然墨气淋漓。古董有“惜墨如金”之说,这是要你作画认真,笔无妄下,不是要你少用墨。世间有美酒,就是要善饮者去尝。中国有墨,就是要书画家尽情去用。善水者,可以在小港中游,也可以在大海中游;善画者,可以只作三两笔使成一局佳构,也可以泼斗墨而成一局好画。
二十一、用水在墨更在笔,笔含多水称湿笔,笔含少水称渴笔。
湿笔、渴笔,作画时都要用。都是在变化的。先是湿笔,用到后来成渴笔。但湿笔不可成墨猪,渴笔不可成枯木。垢道人下笔“润含春雨,干裂秋风”,非一时之功。要在运笔的徐疾、提按、顿挫、点垛、转折上多练习。
二十二、杨龙友(文聪)说自己善用宿墨法,曾努力用功,有其成功处。
可惜龙友知其一不知其二,居然宣称自己生平不用破墨法,这又何苦!当时有此评论家也害了他,偏称赞他不用破墨法是硬汉,真是画史中之怪事。
黄宾虹论画摘要
中国艺术本是无不相通的。先有金石雕刻,后有绢纸笔墨。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虽音乐、博弈,亦有与图画相通之处。
观乎人品,画亦可知。是以画分三品:曰神、曰妙、曰能;三品之上逸品尤高。三品之中有学者为士夫画;浮薄入雅者为文人画;纤巧求工者为院体画;其他诡诞争奇,与夫谨愿近俗者,皆江湖、朝市之亚,不足齿於艺林者也。
学术如树之根本,图画犹学艺之华。桃花能红,李能白,此能品也。桃李凡卉也,若野菊山梅,如隐逸高人,其超出於桃李,人共知之,而共赏爱之。
画事品格,人不全知,近市荐绅,往往以清代文人画即中国上品画之代表,不知中国有士夫画为唐宋元明哲精神所系,非清代文人画之比。正以其用笔功力之深,又兼该各种学术涵泳其中,如菊与梅之犯霜雪而其花愈精神也。
画史、画理、画法论
魏、晋、六朝画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观者可以自悟。吴道子有笔无墨,阎立本不识张僧繇画,李思训金碧楼台,画重外美,丹青炫耀,古法已失。王维、王宰、张*、郑虔於诗与书法悟得其传。五代及宋,如荆、关、董、巨,始备六法。
周秦画言象形,唐以前重采色,北宋重法,元人写意,明人墨戏,至清道咸画学复兴。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间,应予美化之。
笔墨综论
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可针,疏可行舟。然要密中能疏,疏中有密,密不能犯,疏而不离,不黏不脱。是书家拨镫法。
书家拨镫法,言骑马两足跨镫,不即不离,若足黏马腹,则马不舒,而离开则足乏力。古人又谓担夫争道,争中有让,隘路彼此相让而行,自无拥挤之患。
画有笔墨章法三者,实处也;气韵生动,出於三者之中,虚处也;虚实兼美,美在其中,不重外观。艺合於道,是为精神。实者可言而喻,虚者由悟而通。实处易虚处难。苟非致力於笔墨章法之实处,则虚处之气韵生动不易明。故浅人观画,往往误以设色细谨为气韵,落纸浮滑为生动;不於笔墨章法先明实处之美,安能明晓画中之内美尤在虚处乎?
作画知用笔之法,由分明而融洽;融洽之中,仍当分明。无法者不足观,而泥法者亦不足观;夫惟先求乎法之中,终超於法之外,不为物理所拘,即无往而非理。
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欧人言曲线美,亦为得解。院体纵横习气,就是太刚。明代浙江人画,惟秀水项德新、孔彰叔侄,与邹衣白、恽道生最佳。
杂 论
古人善书者,必善画,以画之墨法,通於书法。
昔董玄宰论画,称读万卷书,盖作画者当多读书;而鉴藏古画者,尤不可不读论画之书。
看画如看美人,其丰神骨相,有肌体之外者。今人看古迹,必先求形似,次及傅染,次及事实,殊非赏鉴之法。
古来大家作者无不临摹,藏者尤多副本,真赝诚非易断。然观名大家笔,常有一种雄伟沉著之气在笔墨外,即南宋刘松年、赵千里,亦奇伟古厚,不落花流水纤谨迹象。
书画同源,钱舜举谓赵子昂士夫画惟隶体,斯语可信;否则虎邱市上高手能面目如生,而精神不逮也。
学画无止境,全以用笔为重,刚柔得中,不悖古法,千变万化,出奇无穷可也。
笔法必好学深思,朝夕静观。得名画佳品,玩其一点一画,起讫分明,即不蹈於魔障。软弱是清代通病,练习不懈,时时揣摩有得耳。
用 笔
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平、圆、留、重、变五个字。
一、“用笔如锥画沙,平是也,夫天地之间,至平者莫若水,其至平者,水之性。时有不平,或因风回石沮,有激使然,水有波折,应不害其平,笔有波折,更足形姿媚,书法之妙,起讫分明,此之谓也,非平板也。”
二、“用笔言如屋漏痕者,留是也,笔意贵留,似碍流动,不知用笔之法,最忌浮滑。古之画者,右手运笔,恒以左手扶之;势欲向左,抗之使右,欲掣之使左。算法由积点而成线,画家由起点而成线条,皆可参留字诀。”
三、“用笔言如折钗股者,圆是也。妄生圭角,则狞恶可憎。董北苑写江南山,僧巨然师之,纯用圆笔中锋。其上者取法籀篆行草,或磊磊落落,如莼菜条,或连绵不绝,如游丝之细,盘旋曲折,纯任自然,圆之至矣。”
四、“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坠石者,重是也。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如铁之重,而有其秀。米元晖之力能扛鼎者、重也,而倪云林如不着纸,亦未为轻。扬之为华,按之沉实,同一重也。”
五、“用笔所谓变者,中锋、侧锋、藏与露分;篆圆隶方,心宜手应,转换不滞,顺逆兼施。山有脉络,石有棱角,钩斫之笔必变;水之有停逝,木之有枯荣,渲淡之笔必变。盖不变者,古人之法,惟能变者,不囿于法;不囿于法者,必先深入于法之中,而惟能变者,得超于法之外。”
吹散层层迷雾,带来清新文艺风,关注微信公众号:阵风(artgust)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