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口,弧腹,圈足。釉色白中泛黄,略带粉质感,圈足满釉,为覆烧器,芒口包银边。盘内印云龙纹,云气缭绕,龙身屈曲腾越于云雾之中,龙鳞宛然,神韵飘逸,宋代定窑印花器,技法源自定州缂丝,精致而臻完美之境。此器工艺精绝,包有银口,当为宫廷御器。
该器物内壁施天蓝色釉,外壁呈玫瑰紫色。器身以鼓钉和弦纹作装饰。下承如意式三扁足。为宫廷用器。钧窑是北宋及金代的著名瓷窑之一,有官钧和民钧之分,官钧瓷窑址在现在的河南禹县,当地因古属钧州而得名。钧窑器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蓝色为基调,具有乳浊状和不透明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有多种变化,主要色调是月白、天蓝和玫瑰紫
碗内贴一树叶作装饰,经高温一次性烧制,制作简便易行,纹饰别具一格。它充分地反映了宋代吉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以吉州窑和建窑为代表的窑场得到很大发展。地处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为宋代南方重要瓷窑,所烧产品有青白瓷、黑釉瓷、彩绘瓷等,尤以后二者最为著名。黑釉瓷采用贴花、刻花、彩绘、洒釉等方法,创作出许多别致而又自然的纹饰,特别是木叶纹和剪纸贴花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代表性产品。
此盘满釉支烧,细纹开片,釉呈淡青色,素雅清丽,是传世汝窑的典型器。汝窑堪称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北宋徽宗时开始在汝窑烧造官窑器皿,因烧造时间短,传世器物很少。汝窑瓷器做工均极其精致。胎质细腻,多呈香灰色。釉色则有天蓝、天青、粉青等。多数盘、洗、碗等器均为裹足支烧,底部留有细小支钉痕,俗称“芝麻钉”
长颈,莲花口,肩部有六个小罐,釉色莹润、胎体细腻洁白。这件作品是上海博物馆十分重要的藏品,不过这件藏品的窑口专家们还有争议,从装饰技法和釉的特点来看,应为北方某窑口所生产。这种造型的器物的功用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对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是审美及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帮助。
此器口沿外折,短颈,扁形鼔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胎质洁白坚硬,釉呈梅子青色,温润如玉,肩部凸起弦纹一周,腹部凸起三棱延至足部,凸起处釉薄成白色,是有意识的显露其白色胎质,俗称“出筋”。这是龙泉窑青瓷渲染釉色青翠和胎质纯净的特殊技法,烧制难度很大。此器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的感觉,充分体现出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始烧于唐,北宋时期产品依然深受越窑影响,釉多呈青黄色。南宋时期创烧的粉青、梅子青品种代表了古代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许多产品采用多次施釉方法,釉色葱翠,鲜丽夺目
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胎体洁白细腻,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盘内暗刻如意云三朵,器壁装饰两条龙,在如意云朵纹中若隐若现。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此器采用脱胎技法制作,脱胎轻巧,器形规整,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更为轻薄。此盘具有永乐甜白器的典型风格,反映了永乐甜白瓷器的独到之处。
直口、短颈、鼔腹、浅圈足。器里外施釉,圈足及底无釉。通体绘青花纹饰,构图繁而不乱。从上向下分五层,口沿外侧绘海水波涛纹,肩颈部绘缠枝莲花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六朵怒放的牡丹极为醒目,其姿态从视角上来分,三朵为平视,另外三朵为俯视,间隔分布。再往下为一周卷草纹,颈部变形莲瓣纹。每层纹饰之间都以二道弦纹间隔开来。整体造型规整,形制为元青花大罐的典型风格。青花呈色纯正,艳丽夺目,有浓重的铁锈斑特征,为典型的进口青花料呈色。釉色清亮光洁,滋润细腻。
此碗口部微外撇,圆唇,深腹,腹体下端略小,平底,圈足,胎体极薄却有敦实丰满之感。碗外壁用珐琅彩配成的黑色彩料绘出一幅竹石山石图,画面上修竹数竿,疏落有致,伴以拳拳巨石,笔力坚挺遒劲,画上角行书题句:“色连鸡树近,影落凤池深。”题句引首和句后分别有“凤彩”、“彬然”、“君子”等印,均为篆书朱文,与竹石图朱墨相映,简洁而清雅。碗底部是珐琅彩蓝料双方框“雍正年制”宋体字款,这件碗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胎质细腻,洁白如雪,釉色晶莹如玉,加上珐琅彩墨彩的浓淡变化色调,把珐琅彩瓷高雅脱俗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代瓷器中碗的口沿变化最大,尤其唐代后期出现边沿起伏、似出水荷叶的荷叶形碗,形如盛开海棠花的海棠式碗等。此碗作四棱海棠式,口微敛,外撇圆足。碗内心有支钉痕16个。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釉微闪青色。从浙江慈溪上林湖唐代越窑窑址看,海棠式碗在当时有一定的烧造量,但无论出土品还是传世完整实物,类似这样的大碗均十分少见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