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加之细瓷原料枯竭,邢窑白瓷生产开始从兴旺转为衰落。五代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依然如故,邢窑的衰落局面未能改善。但北宋的基本统一,结束了五代时期的分割混战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邢窑白瓷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据查宋代文献中有三处明确记载邢州产贡瓷的内容。一是《太平寰宇记·河北道》:“邢州,……土产:白瓷器、丝布、绢、解玉砂。”二是《元丰九域志·河北路》:“邢州、巨鹿郡、安国等节度,……土贡:绢一十匹,瓷器一十事,解玉砂一百斤”。三是《宋史·地理志》:“信德府、次府、巨鹿郡、后唐安国节度。本邢州,宣和元年升为府,贡:绢、白瓷盏、解玉砂。”可见邢窑白瓷到北宋晚期,不仅仍在持续生产,而且在越窑停贡情况下,还继续进贡。总之,邢窑在整个北宋时期一直持续生产,进贡时间近五十年。
对临城县澄底窑址的调查也发现了大量北宋风格的白瓷标本。如在遗址侧出土的白釉印花瓷枕等,从造型装饰上看应为北宋早期无疑,釉色白度虽不及唐代细白瓷,但仍有邢窑遗风。邢窑北宋时期的窑址已被专家确认的目前仅有澄底一处,但在临城、内邱、邢台县宋墓中出土的,既非磁州窑、又非定窑的白瓷在宋代窑址中已发现了诸多标准器物,证明其实为宋代邢州烧造的白瓷。如1991年临城水泥厂宋墓出土的白釉斗笠碗、酱釉瓶、水波纹白釉枕和2005年临城岗西宋代墓葬出土的细釉塔式罐、白瓷碗等应为邢窑产品。
金元时期,邢窑白瓷生产一直持续不断,20世纪80—90年代在临城县境内发现了大批金元时期的邢窑遗址,如:磁窑沟遗址、山下遗址、解村遗址、南程村遗址、射兽遗址。这些遗址分布面积大,堆积层厚,南程村遗址局部暴露的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厚达2米,射兽遗址文化层也厚达1—2米,出土遗物种类很多,对这些遗址目前还未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地下很有可能埋藏宋金时期的文化遗存。另外,在内邱城关礼堂一带也出土有宋金时期的标本,其发掘中也发现了晚唐五代时期的遗物,故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宋代贡瓷窑址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正式面世。
由此可见,邢窑不但在整个北宋时期持续发展得以恢复,有些产品的质量已接近唐代的技术水平,而且在金元时期还在生产,甚至续烧到明清时期。
4、唐三彩及白陶
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唐代的铅釉陶器,也是唐代陶瓷手工业的一个新品种。它用白色粘土作胎,先经过1100℃的高温素烧,然后用铜、铁、锰等元素加入铅釉中作着色剂,施在已素烧过的胎体上,再经过900℃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由于铅的易熔性和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器物表面形成黄、赭、蓝、绿、褐、黑、白等多种色调。由于大多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调,因此习惯上称为“唐三彩”。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有四处,除邢窑之外,还有河南省巩义市黄冶窑、陕西省铜川市黄窑堡窑和西安市郊机场窑。近些年来考古发掘发现有多处邢窑遗址烧造唐三彩,内邱县城关遗址(特别是礼堂北一带)唐三彩出土最多,该地出土的三彩三足炉、三彩杯和三彩盘,与白瓷玉璧足碗同出,应是中唐时期产品。此外,在内邱县北大丰遗址、临城县祁村、射兽遗址也有零星发现,烧造时间一直延续到宋金之际。
邢窑唐三彩器物有钵、瓶、罐、盘、碗等,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而河南巩县、陕西铜川等窑场却以生产各种用以陪葬的明器为主。邢窑唐三彩的釉色有单色和复色之分,呈现黄、绿、蓝、红、棕、褐等色,其釉色较均匀,玻璃质感强,有开片纹。而胎中一般含铁量高,泥粒较粗,素烧后胎多呈黄褐色或红色。邢窑工匠们为弥补这一缺陷,往往在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行素烧。之后,再施以不同色调的低温铅釉,便烧制出了色彩艳丽,五彩缤纷的三彩艺术珍品。另外邢窑还烧制绿、黄、褐等单色低温釉器物。值得一提的是在内邱县礼堂北遗址出土的两件“金星釉”(又名“砂金釉”)瓷片,该器为敛口水盂,胎质较细,胎色黄褐,器表施一层薄薄的玻璃质釉,釉色为淡棕色,釉面晶莹光滑,釉中分布着极小的金星晶体,在阳光照耀下,金星闪烁,光彩夺目。邢窑三彩的胎一般较硬,有些单色或双色釉的胎已接近瓷化,这是邢窑三彩的主要特征之一,但胎的白度不及巩县窑产品,多数胎体表面泛红。
此外,邢窑还烧制高硬度的白陶,主要有人物俑、生肖俑及动物、佛像、佛龛等明器和宗教用品,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文化和丧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标本。这些陶器先用低温烧制成毛坯,再施以彩绘或描画出各种图案,供应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从窑址和墓葬出土的数量来看,这种白陶的生产规模相当可观,产量极大,这是邢窑工匠为适应唐代厚葬而发展起来的又一个品种,这种陶器硬度较红陶或灰陶要高得多,故非常受欢迎。总而言之,唐三彩和高硬度白陶的生产,都有力地证明了邢窑产品多样化的特色。
5、邢窑瓷器的外销
关于邢窑的外销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不多,但从研究外销瓷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出,邢窑白瓷与其它名窑一样,其产品曾大量销往国外。1919年至1939年,法国学者赫尔费尔德等对伊拉克的萨马腊遗址进行的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古陶瓷片,其中中国古陶瓷片最多,有青瓷、黄釉瓷、绿釉瓷、唐三彩和被专家学者认为“经过高火度烧造”的“又硬又有玻璃质”的邢窑白瓷。1912年至1920年,在位于埃及开罗南郊的福斯塔特遗址的发掘中,出土各种陶瓷七十多万片,这些瓷片中有来自中国的“唐三彩、越窑青瓷、长沙窑瓷器和邢窑白瓷”。其它出土邢窑产品的国家还有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朗、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
邢窑瓷器的外销时间大约应在唐中期至晚唐五代时期的两百多年间,地点主要集中在亚洲及北非地区。其外销路线大约有两条:一是经长安通向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第二条是通过海运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具体路线是经大运河抵扬州港或连云港,再从扬州和连云港汇聚各地其它产品转运到世界各地,从扬州市出土的大量邢窑器物标本足能证实。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唐三彩及长沙等窑瓷器的对外销售和传播,对我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邢窑自北朝后期创烧以来,发展迅速,到唐代已成为与越窑齐名的两大著名窑场之一,其产品质量上乘,造型精美,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邢窑白瓷的发明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周以来由青瓷为主导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为后世各种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