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明正统年间民窑烧制的瓷器,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高37厘米,体形硕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深沉,造型雅致。瓷罐上的图案共分四层,颈部描绘龟背锦地纹,肩部以球路纹为底,期其间穿插四组海棠形开光,开光内描绘折枝莲花,近底处装饰一周海浪纹,罐腹部描绘主题图案“携琴访友”图。在树木云雾掩映下的阁楼内,主人和侍童三人正推窗远望。不远处,前来造访的客人正扬鞭策马前行,他的前面有侍童二人分别抱琴、携琴。客人的身后还有两名骑马的官员,两名仆从担着美酒佳肴紧随其后。路旁柳枝随风摇曳,远处原物缭绕、群山滴翠、碧水长流。整幅画构思巧妙,形神兼备,层次分明,犹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携琴访友的典故来自中国战国时期的名著《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个乐师——俞伯牙,琴弹的很好,他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巧妙地融进琴声之中,但一般人却听不懂。有一天,俞伯牙在长江边忘情演奏,樵夫钟子期听到他的琴声,由衷的发出赞叹:“多么巍峨的泰山,多么浩瀚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想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声。知音难遇,俞伯牙和钟子期都很激动,两人从此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探讨琴艺。然后不久钟子期就病逝,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了,他便将手中的琴摔在地上,发誓从此不再弹奏。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典故创作出了携琴寻芳、携琴访友等绘画题材。
这件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的主题图案就是携琴访友图,但内容上有所创新。比如图中一个仆人肩上挑的是三次食盒,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这在以往的携琴访友图中没有出现过。这幅图还有一点引人注目,那就是画中有一位仆人挑着一对装满美酒的梅瓶。对于梅瓶,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梅瓶是用来插梅花的,有人认为是用来盛酒的,有人认为就是用来观赏的。但这件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上的图案却形象的告诉人们,梅瓶是用来盛酒的,故此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十分重视制瓷,非常喜欢青花瓷,青花瓷进入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明永乐、宣德期,青花瓷的烧制工艺突飞猛进,永宣青花名扬天下。但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年号正统,不久他颁布禁令:禁止明间烧制青花瓷,有违者杀头。但皇家对御用青花瓷需求量巨大,由于御窑厂瓷器产量有限,朝廷让一些民窑也帮助生产御用瓷,出现了官搭民烧的现象。由于朝廷付给民窑的工钱低,一些民窑就接机烧造青花瓷在民间出售,赚取更多的利润。但这些青花瓷的图案与御用瓷完全不同。民窑青花瓷图案多以风花雪月和田园逸士等为题材。这件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民窑烧制的,从此可以看出朝廷颁布的禁烧令并没有在民间严格执行。
这件携琴访友图青花瓷罐上的图案带有明正统年间民窑青花瓷典型的艺术风格,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意云纹。画面上的如意云纹以粗线条勾出外廓,内填细密的云气纹,并按一定规律排列,飘渺的如意云纹与山石、人物和树木等写实图案形成了虚实对比,使画面更为生动。如意云纹一般只出现在明正统年间的青花瓷器上,通常作为主体图案的背景或者远景。如意云纹带有步步高升和如意吉祥的寓意。除了图案内容以外,正统年间民窑烧制的青花瓷纹饰线条也比较简单。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