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绿釉塑猴鸡冠壶,现收藏于中国河北省平泉县博物馆。鸡冠壶是古人用来盛酒或盛水用的。这件绿釉塑猴鸡冠壶高30厘米,扁身平底,短管口。顶部有盖,盖的两旁有双孔鼻,鼻后装饰着一对顽皮的猴子,呈攀伏状,形象十分生动。绿釉塑猴鸡冠壶的壶身两面阴刻花草纹,纹饰细腻逼真,整件器物精美而华丽。这件辽代绿釉塑猴鸡冠壶与此馆其他陈列的鸡冠壶相比较而言,从做工上更为细致。配有盖子,还有猴子的贴素,壶体上有一层隐隐呈银色的绿釉,绿釉属于瓷器中的一种釉色,它以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为基本助溶剂,是传统的釉色之一。
这件辽代绿釉塑猴鸡冠壶,1977年出土于平泉县的小吉沟古代幕葬中。考古专家根据小吉沟村发现的这处古墓的墓穴样式以及陪葬物的种类确定这是一处辽代中期的契丹贵族墓。考古专家认为这件辽代绿釉塑猴鸡冠壶的上部用于系绳的孔洞已经从单孔变为了双孔。而辽代鸡冠壶最早的形态是单孔,后来才发展为双孔,而后又演变为提梁式。这件鸡冠壶是双孔的样式,且壶体两侧有明显的仿照皮囊壶缝线的痕迹,故可以判断这件绿釉塑猴鸡冠壶的烧制年代为辽代中期。辽代中期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这是辽代制瓷业充分吸收北宋陶瓷的特点,其产品从最初的结实耐用专为精致纤巧、富贵华丽。绿釉塑猴鸡冠壶的胎体较薄硬度低,和同时期出土的其他鸡冠壶相比,器形较为扁平。这件器物并不是契丹族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而是陪葬之物,属于冥器。
鸡冠壶是辽代陶瓷的典型器物。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造型可分为中原式辽瓷和契丹式辽瓷。中原式类型就是仿造中原地区的瓷器风格烧造出的,而契丹式类型的瓷器则是仿造契丹使用的皮制和木制容器的样式烧造出的品种。鸡冠壶就是契丹式辽瓷的代表。而这件辽代绿釉塑猴鸡冠壶,釉色鲜艳,器形保持完整,更是鸡冠壶中的精品。
这件辽代绿釉塑猴鸡冠壶上的穿孔为契丹族所独有,其外形来源于他们使用的皮囊。早期的鸡冠壶的器身矮小扁圆,上面有一个圆孔用来洗绳以悬挂在马背上。顶部的另一侧有一个细高的壶口,即使马匹奔跑,水也不容易洒出来,穿孔式鸡冠壶非常适合骑马携带,是早期的鸡冠壶样式。到了辽代中后期,一些契丹贵族逐渐定居下来,适合马上携带的穿孔式鸡冠壶逐渐被提梁式鸡冠壶取代。提梁壶美观大方,更适合在居室里摆放,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从壶体的装饰上也可以看出鸡冠壶的变化,早期的鸡冠壶仍然保留着皮囊的外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鸡冠壶上象征皮囊的装饰逐渐消失,工匠用雕刻出来的牡丹花、番草纹等图案装饰壶身,鸡冠壶变得更加精致。有的鸡冠壶上还贴塑了动物,人物造型,显得更为灵动。
公元1004年,北宋皇帝宋真宗和辽国的萧太后缔结盟约,结束战争,称为友好邻邦,开展边境贸易,互派使者,辽国的经济从此进入最繁盛的时期,其文化也受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从目前已经发掘的辽代墓葬来看,辽代中期和晚期契丹贵族墓中的陪葬品数量远远大于早期,这表明契丹族的殡葬习俗逐渐受到汉族厚葬风俗的影响。这时佛教也由中原地区传入辽国,契丹贵族中的一部分也开始信仰佛教。这件辽代绿釉塑猴鸡冠壶的壶嘴被装饰成佛塔的形状,有把信仰带到另外一个世界之意。猴子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很少见,而这件辽代绿釉塑猴鸡冠壶帖塑了猴子形象,这也说明中原文化已经渗透到契丹族的日常生活中。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