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在古代书法家群中是个特例,古代很多书法家不是位高权重,就是德高望重,米芾一生都没有触及权利核心,在世人眼里更是疯疯癫癫,但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很喜欢他,固然与宋代重视人文的时代风气,也与其真性情与高水准的书法作品有关,他的书法代表了“宋人尚意”书风的最高准则,是性情书写的极高表现。
但是一般人了解米芾只知其"颠"的一面,不知其“颠”的根源。今日小编就来与诸位探讨下,也不知说得对不对,请诸位指正!
北宋书法家米芾,影响书法艺术一千多年,尤在明末,学者甚众,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后人画米芾像
他是一位天才,独具个性的天才,会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诗人,学者,佛教徒和半个音乐家于一身。虽在历史上与苏轼、黄庭坚、蔡京齐名,书法造诣却在三人之上。
米芾原名米黻(“黻”与芾同音,黻是古代重要的服饰纹样,代表背恶向善之意。他父亲希望他能辅佐君王,报效朝廷,米芾是他41岁时改的名字),字元章,世居湖北襄阳,号海岳外史 ,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人称“米颠”。
文君至从学文化史之后,对米芾一直有几个疑惑。
襄阳米黻
米芾为何姓米?
这个姓氏在历史上很少见,就是现在米姓人也很少?
米芾何改名?按中国孝道论,士大夫不会轻易改名,米芾改名又为选“芾”这个字?
他的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是什么意思?
号都是本人取的,要么以地名、官职、居所、斋号取号,他为什么取这样的号。
米芾“疯癫”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李白虽然也是放浪形骸,但是远没有到“颠”这个地步,后来者徐渭、八大虽然也有癫狂的行为,大都因官场和形势的打击,逼不得已装疯卖傻,是有意为之。而米芾之“疯癫”却是自然行为,无意为之,这种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襄阳米芾
马克思有句话说得好: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艺术品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话说的有道理。
小编便从米芾的整个社会关系来了解这个人,并通过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心理(认知),行为习惯,进而了解他的艺术,了解他的艺术高度是如何练就的。
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了解:追根溯源,家庭关系,仕途(与皇帝的)关系,朋友圈。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家庭关系比现在复杂,上一代兴衰荣辱关乎下一代的兴旺发达。
米芾的五世祖米信,是北宋初年的开国元勋。是当时后周禁卫军头领赵匡胤的一名下属,名叫海进,辅助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之后,因战功显赫,忠心耿耿,被皇帝赐予米姓叫米信。
你会觉得奇怪,皇帝为什么赐米姓不赐别的,米和海差别很大啊。
这个米姓又有一个溯源。
原来,米信原本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原人士,是当时的少数民族——奚族人。奚族是鲜卑人的一支,属于高加索人种的雅丽安人,世居祁连山,后遭匈奴追杀驱赶,他们一路向西,在帕米尔高原建立十几个小国,史称“昭武九国”(九是极多之意),操纵着汉唐著名的丝绸之路。
昭武九国位置图
昭武九国中就有米国。由于国小力弱常受突厥人压迫,所以归附唐朝,唐朝朝廷根据米国国名的音译,命名为南谧(读“mi”)州。后唐朝因安史之乱,朝廷无暇顾及米国,都城被他国占领,米国人四散逃逸。
昭武九国中其中几国
米国人又如何与奚族牵扯到一起的?唐代灭亡以后,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家国分裂的时期,也是各民族迁徙融合时期,米氏人南下中原加入鲜卑宇文部,米信在效力于周世宗之时,投在赵匡胤麾下。随赵匡胤一起叛变,成为宋朝开国元勋之一。
赵匡胤
为显皇恩,赵匡胤赐名海进为米信,可谓皇恩浩荡,世袭功勋。
然而米信却是个文盲,而且有文盲武将的通病,粗鲁野蛮,在他治理的地区为政横暴,擅权谋私,欺行霸市,苛待下属。最后因罪法治,死于牢狱。
米芾对这位先祖不但不崇敬有加,还讳莫如深,不愿提及。
米家高祖、曾祖以上,也都是武职官员,虽为官僚世家,却并不出彩。自父亲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开始读书学儒“尊德乐道”。
是什么促使世代武将的米家改变仕途方向呢,改变米光辅对儿子的教育呢?
因为国策。
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后周皇帝的最高军事统领,因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建立皇权。因而对武将兵权过大,特别感同身受。他害怕重蹈覆辙,定下贯穿两宋的基本国策——重文抑武。
武将没有前途,而且下场都挺惨,像北宋初年的将军杨业,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虽被誉为宋初名将第一,其子曹玮,在同僚的排挤下,默默无闻地死去;狄青虽功勋卓著,位至枢密,但由于出身武将,最终只能是外调;最冤莫过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死,就死在“莫须有”三字之下。
如此情形,武将将如何自处。赵匡胤顺应时代地提出了另一个想法——“变武为文”,武人要读书。
这个思想到米芾父亲,俨然成为改变家族历史和地位的重要思想。
因此,米芾对五世祖米信是开国元勋并不骄傲,对自己出身奚族更是讳莫如深。
这也是士大夫阶层以中原民族为“正统”,称少数民族出身的人为“胡人”的思想在作祟。
在文人士大夫位高权重的年代,敏感的艺术家米芾如何能接受自己是“胡人”的后代呢?
所以他要找中原古老的姓氏为自己洗白。
米姓是开国皇帝所赐,如果直接改姓,难免杀头之罪,担起不忠不孝的罪名。
他发现芈(mi)与米字读音一样,而芈姓是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所以不能改姓就改名,因芾与黻(fu)读音一样,又跟芈字长得相似,所以改为米芾。
芈篆字
米芾印里的“芾”字
这还不满足,为了更充分地说明自己是楚国后人,他取号为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因为鬻熊、火正的后人就是居住在楚这个地方的。
后人觉得他在玩文字游戏,颇符合他玩世不恭的形象,但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种自我认证,他要在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北宋社会圈子里找到最高的存在感,安身立命,必须为自己搭个“正统”血缘。所以改名是他能做到方式之一。
如果单以“疯癫”来解释他的这个行为就片面了。
那他为什么不出将入相,做个像王安石,范仲淹的历史名臣呢,这固然跟他的爱好有关也跟他的成长有关。
家庭关系父亲米光辅曾是英宗做太子时府里侍卫,母亲是他父亲的庶妻,但因为做了英宗长子的乳娘,所以与英宗高皇后关系好。米芾出生时,当时还是太子的英宗,送来了一支2尺多高的玉珊瑚作为贺礼。
后来高皇后的儿子继位为神宗,神宗念及阎氏旧情,18岁的米芾“恩荫”为秘书省校字郎,随母从太原来到汴京,饱览京城的时贤书翰大作及唐代碑刻。
米芾能入仕,不是因为寒窗苦读,科举应试,而是因母亲的“关系”蒙恩而来,如此轻而易举,也导致了米芾对权位并不热衷,一生都是游戏官场,无追名逐利之心。
仕途关系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宋英宗
英宗做了4年皇帝就去世了,因母亲是英宗皇后儿子乳娘的关系,所以他童年的成长环境优渥,至少不用担心吃穿住行这种现实问题,也不用担忧教育资源的问题。米光辅为了让孩子走光辉的文人之路,牟足了劲供他读书学字,为他收集各种名画法帖,增加家庭底蕴,他在各种字画书籍的熏陶下长大的。
宋神宗
神宗期间,他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神宗是个励精图治大胆革新的皇帝,虽然欣赏米芾才华,但不是特别关注。所以在神宗期间的十几年间,他四处为官。任期比较长的地方是都是文化名流辈出也是物产丰富之地。
他在临桂(今比邻桂林,有"状元之乡"、"将军之乡"、"冠军之乡”美誉),含光镇(广东省北部,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做官,再后来到长沙(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做官,之后就是杭州,杭州不用介绍也知道这卧虎藏龙文化之地。
这些地方文风鼎盛,经济繁荣,青年米芾在这里做官没受多大的苦,没经历什么挫折,春风得意,对做官又是“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心态,没有苏轼仕途的大起大落,没有柳永仕途之路的屡屡受挫,没有王安石的革新治世之心,同时远离新党改革的政治漩涡。
所以他保持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恣意,青年的意气风发,如此解释他的“疯癫”的性格再好不过。
宋哲宗
哲宗时期,又远离政治中心。
在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境内有众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积)做知府。后又在嵩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做监中岳祠,之后在涟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自古是智慧之乡)做官,后去济宁整治蔡河。
可见,中年时期不仅常年留恋文化古迹,饱览大好河山,学习碑帖篆刻,养足胸中浩然之气,更重要的是远离哲宗朝愈演愈烈的新党旧党之争,以及北宋开国以来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政治迫害(文字狱:车盖亭诗案)。
米芾之幸在那种身不由已的封建皇权统治之下,依然保留了童年时的天性,这种天性后来成为成年独具一格的个性和自由洒脱的行动力。
这样的个性和行动力展现在书法上造就了他自信、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在生活上形成超时代的审美,惊世骇人的处事风格。
宋徽宗
徽宗时期也就是晚年,米芾一跃成为皇帝的座上宾。
因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艺术家,做皇帝做得昏庸无能,但在艺术造诣上不妄为一代大家,设立翰林书画院,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古今。由好友蔡京推荐,米芾被徽宗召入宫中,做书画博士,后做礼部员外郎(唐宋时对在礼部管文翰的官又称作“南宫舍人”,后人以他最高职位称呼他为“米南宫”),是有实权的职位,相当于副司长。可见徽宗对他的欣赏和喜爱。
由此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地方官到高层官员到皇帝本人,都非常宽容作为朝廷命宫的他行为的放荡不羁,都欣赏他性情的天真狂放。
即便犯了过错,也有看不惯他的官员弹劾他,都打击不到他,领导们只是小惩以戒,一笑而过,就是最大的一次过错也不过是罢免官职(他自己倒是满不在乎的),之后又复官。
谁不喜欢无害有才又可爱的人呢?
米芾的疯癫更像是大智若愚。魏晋一代,名士辈出,魏晋风度几乎是每一个文士大夫理想的精神状态,崇尚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所以米芾“疯癫”除了性格原因外,也是对士大夫心中崇尚的魏晋风度一种继承和传扬,对自己“胡人”出身的一种颠覆。
放浪形骸不是每个文人士大夫心中渴望的吗?
朋友圈苏轼
苏轼既是米芾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
米芾31岁时到黄州拜访被贬的苏东坡。两人相见如故,苏轼指导他写书以晋为师,正在探索期的米芾深以为然,开始与苏轼长达一生的友情。
苏轼和米芾两人年龄差了二十多岁,却心意相通,性格相似,意气相投。
苏东坡回京任职后,米芾也在京城游历,交往就更加频繁了。米芾参加了王詵组织,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十六人参加的“西园雅集”。
(王詵和李公麟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画家;苏轼是当时文坛领袖,代表宋代文学最高成就;苏辙是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秦观是婉约派一代词宗;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蔡京
米芾对人真心真性,毫无心机,也没有成见,不在乎面子。
蔡京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追逐权利,贪婪自用。蔡京还没进入官场,落魄不堪时与米芾结识,后来四次为相,米芾都没有巴结过他。
米芾游戏官场,屡屡被人打小报告,他就像个怨妇一样向他倾诉。说自己转宦南北、流落江湖如何如何辛苦。有一次,走水路到河南,全家老小十余口人辛辛苦苦挤在一只小船上,为了说明船的大小,他就在信纸上画了一只。蔡京边读边笑,而当时弹劾米芾的奏章正是说他行为疯癫。
又有一次,米芾在外做官,性格太洒脱,总被上司批评,他实在受不了就写信给蔡京,叫蔡京给自己升职,也不升高,升到与上司同等就行,弄得上司哭笑不得。
以蔡京权势,如果有意对付米芾,米芾绝对深受打击,但是蔡京有意无意总是保护他,这也能侧面说明米芾的人格魅力。
宋徽宗
米芾之所以能和宋徽宗做“朋友”,全靠蔡京的举荐之功(做书画博士),蔡京深知徽宗对书画艺术热爱之深,两人也是趣味相投。
有一次,徽宗藏在帘后观看米芾写字,只见他反系袍袖,跳来跳去,落笔如云,龙蛇飞动,察觉到皇帝在帘子后面,丝毫不觉拘束和难为情,反而大声打招呼。
还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徽宗让米芾在殿内写字。米芾手里拿着一个手札,徽宗让他搁在椅子上,结果米芾竟大模大样地往椅子上一坐,对徽宗说,给我拿个唾壶(痰桶)来。
还有一次,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也毫不含糊,落落大方地执笔而书,眨眼之间就书写好了“奇绝陛下”四个字,用的是御案上的端砚。令得龙心大跃,写完后,米芾捧着端砚跪下,对皇帝说:“这方砚石,臣下已经用过了,恐怕不好再供御前听用了……”皇帝哈哈大笑,就把端砚赐给了他。米芾高兴不已,抱着砚石退出,衣服上沾满了墨汁也不在乎。
宋徽宗如此纵容,难怪五十多岁的“老人家”,精力这般充沛,性情如此童真,千年来为人津津乐道。
.......................................................................
总之,米芾“疯癫”一生,离不开北宋尊重士大夫的时代风气,离不开出身世家的显赫身份,离不开父母的资源、朋友的提携、皇帝的欣赏。更关键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他不畏世俗的真情真性,执着一生的艺术品格。
至此,我们对伟大艺术家米芾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至于其他方面的故事,比如拜石为兄,以名字择婿,洁癖,奇装异服,这里不再叙述。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