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为何面值这么大?收藏家为你揭开谜底
广西钱币学会常务理事赵爱国,是一名资深钱币收藏家,仅收藏的第一套人民币就有数百张。
自1980年以来,赵爱国一直致力于钱币、金融票证等实物史料的收藏、研究,在国内钱币收藏界知名度很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他还在鹿寨县农业银行上班,特别喜欢收藏旧纸币。“那时候人们普遍没有收藏意识,旧版人民币并不值钱,许多银行的同事办公桌玻璃下面或者抽屉角落,不经意间就能找出几张。但是,这些大多都是小额零钞,像5万元面值的“大钞”也是难得一见。”
银行在发行新货币时,往往会有一个回收期限,过了这个期限,旧版人民币就作废了。“1950年发行的5万元,后来银行是按10000:1兑换新币,相当于后来的5元钱。不过,那时候5元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足够普通家庭半个月的生活费用了。”正因为如此,这套人民币中最大面值的5万元,被银行回收得“很干净”,导致如今存世量稀少难得一见。“解放初期,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谁舍得让这么大面值的纸币作废在自己手里。”
据赵爱国介绍,那个年代旧版人民币毕竟容易收藏,他的绝大多数藏品也都是在那个时期搞到的。许多当时根本就没有花钱,亲友或者同事都知道他喜欢收藏钱币,谁手头有几张会特意给他留着。“当时人们的观念就是,银行宣布停止流通后的人民币,就是一张废纸,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若干年后这些纸币会成为收藏界的宠儿。
第一套人民币为何面值这么大?同等面值又为何要发行两种不同版本?对此疑问,记者特意咨询了赵爱国。
原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家,通货膨胀急剧发展的经济,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我国央行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力挽狂澜。所以说第一套人民币五万元新华门实际上不仅承载了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更为新中国经济恢复立下了汗马功劳。“之所以采用万元面值,是根据当时的现状,国民党时期由于通货膨胀,发行的‘法币’面值都很大。”
另外,受当时印刷条件限制,这两张不同版本的5万元纸币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印刷,流通时间均为1年零3个月,存世量十分稀少。其中,北京“新华门”版票面图案,原为清乾隆年间兴建的“宝月楼”,是一座古典风格的二层明楼,楼前有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横匾,是清末民初书画家袁励准题字。而“收割机”则是由上海印钞厂承印,当时仅在城市中流通。
“第一套人民币为新中国初期经济的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赵爱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大额纸币和第一套人民币的市场收藏价值,将会越来越明显。”
以上是由收藏之家网搜集整理的“第一套人民币为何面值这么大?”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收藏之家网。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