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汉代,粮食储备被视为天下之大命,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汉代社会富足,建立起了相当完善的粮食仓储机制。扬州市邗江区文管办收藏的汉代模型冥器——东汉铭文绿釉陶仓,就是汉代大型粮食仓储设备的生动写照。
这件陶仓(见图),1992年出土于邗江县甘泉镇姚湾,陶仓分为两截,其上部为屋盖,下部为仓库,上下组装成仓。盖呈伞形状,盖屋顶为十字形屋脊,盖屋面饰有凸起的瓦垄纹。仓房呈圆筒形体,上部稍收,下部稍大,平底下置方形台座。仓房的中部安置有一窗框的单扇窗,窗子半虚半掩,窗下有平台。窗的两侧各刻有一竖排铭文,铭文为阴文隶书字体,左侧铭文为“屯(囤)耑(瑞)大吉利,内(纳)谷。”右侧长方形框内铭文为“屯(囤)上鸟,名凤皇(凰),宜富昌,辟(避)央(殃)。”陶仓满施绿釉,铭文处釉层较厚,釉色晶莹亮泽。
我们知道,“仓”是用于大量存储粮食的建筑,东汉许慎在《说文》一书中记载“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但是扬州市邗江区文管办收藏的这座仓,通高只有29.7、底长19.8、宽19.5、腹径18.2厘米,即使装满粮食,也不过两三斤,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罐子,为何会叫“仓”呢?因为这件陶仓并不是真正的粮仓,而是专门为死者制作,放在墓葬中象征粮仓的器物,是一件冥器。因为汉代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他们相信逝者所在的地下阴间生活,与生者所在的世俗世界是一样的,所以,汉代人总是习惯于将逝者生前的一切带入地下,企望为逝者的衣、食、住、行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以方便逝者能够如同在人间一样安逸、快乐地生活。
从扬州地区汉墓的发掘情况看,类似的陶仓还出土了很多。作为一种普遍存在、广泛分布于扬州各地的随葬品,我们可以大胆推知,汉代的扬州地区粮食的仓储量是很大的。这主要是因为汉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曾多次下诏说农业乃“天下之本也,务莫大焉”“民所恃以生也”,可见农耕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汉代社会生活中,粮食生产被统治者置于何等的重要位置。其次,扬州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在汉代逐渐形成了以地主田庄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在当时,“行有车马,食有大仓”“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成为引领豪门望族生活时尚的标志。因此粮仓便成为了汉代人生活的必须品,也因此会被带到墓中,留作墓主人在阴间享用。
以上是收藏之家小编帮你收集整理关于“「瑞兽图片」东汉铭文绿釉陶仓鉴赏”的具体内容,了解更多「瑞兽图片」,请关注收藏之家!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