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周遗址出土了很多青铜酒器,这些出土的青铜酒器被考古学家分成了二十四类。许多古玩收藏家与考古学家发现这些青铜酒器口沿上竖立着两枚小立柱。青铜酒器上的立柱有什么作用?这当然引起了学者收藏爱好的疑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铜酒器上的立柱有什么作用。
爵、斝多带有立柱
带有立柱最为常见的酒器主要有爵、斝两类。爵是夏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饮酒器和礼器,它以圆腹为主,也有个别方腹,腹下有3个锥状长足,口沿的前端有便于倒酒的流槽,后端有尖尾,立柱即在流与口之间。立柱大多短小且呈“伞”形,有少量上部帽端为鸟兽形状,以双柱最为常见,也有部分单柱爵,单柱大多立在流槽处,也有少量出现在尾端。青铜爵上的立柱非常普遍,被誉为“商周青铜爵之冠”的父辛爵,其上即有一对伞形的立柱,并且,“爵”在甲骨文与金文中,上部均有伞形或十字形符号作为立柱的象征,十分醒目。
斝为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可能为温酒之用,也被用作礼器,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三足,十分珍贵。斝为圆口,腹宽,多为直筒状或鼓腹状,底为平底或圆底,侧壁有一鋬(耳),下部三足或四足。与爵相似,口沿有一枚或两枚立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斝”的立柱在甲骨文与金文中也有体现,甚至在现代汉字中也可看到“斝”字上部的两“口”,即是由立柱演变而来。
对于现代人的饮酒习惯而言,小小的立柱显得如此“多余”,但它却在近千年的漫长历史中长期存在,是由于它在古人饮酒的过程中起到难以取代的作用?还是具有商周时期独特的文化蕴涵?考古学者为此进行了长期的讨论。
铜酒器上的立柱作用:劝人节饮?
早期考古学者认为设置立柱能够劝人节制饮酒。由于立柱大多设置于体型较小、方便拿放的容器上,这些容器很可能在古人饮酒时起到酒杯、酒盏的作用。当饮酒人仰首倾爵之时,两枚立柱便会顶在鼻子两翼,进而提醒饮酒人浅尝辄止,切不可贪杯失态。
这一假设听上去合情合理,然而,不少学者也提出异议。譬如,从爵、斝等器物造型的发展来看,早期的立柱较为短小,甚至只是两枚小小的钉帽,而流口却很长,在饮酒时立柱无法碰到鼻翼,难以起到阻碍倾杯饮酒的作用。并且,商代人以豪饮著称,讲究“卒爵”,即现在所谓的“干杯”,杯中剩酒是失礼的。因此立柱是否起到劝人节制饮酒的作用有待商榷。
铜酒器上的立柱作用:滤酒之用?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曾提出,爵柱可能是用来固定过滤网的。因为夏商周时期的酒并非后世所用的清澈的蒸馏酒,而是酿后连糟混置的黄酒,用于祭祀时,还须将捣碎的香草添入后煮汁。因而酒体浑浊,在饮用或祭祀之时需要过滤,把残留的酒糟和植物渣滓分离出来。因此,在饮酒的爵、斝之上放置滤网,以立柱固定,以便在饮酒的同时过滤渣滓。台湾学者傅晔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并且,研究者指出,这种精致的饮酒方法是王公贵族一种很好的消遣,别富情趣,如同后人煮茶品茗一般。
该主张的提出也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较为有力的观点认为,目前尚未发现大小、精美度可与爵、斝相配的青铜杯具,而如此精致的饮酒方式自然不能以劣质的陶杯相配,因此该观点依旧难以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铜酒器上的立柱作用:温酒之时方便提取?
也有部分学者指出,如果爵、斝并非饮酒之器,而是起到为酒加温的作用,或者在下面点一把小火,在宴饮时边温边饮,那么其上的立柱或许就像鼎上的双耳一样,起到从火上取出酒杯的作用。该学说的证据来自以下两点:首先,爵有三足,在早期文明中,三足器常用于加热;其次,考古发现的部分爵底部有烟熏的痕迹,表明曾用于加热。
这一学说曾经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然而也有学者指出,首先爵的体积较小,作为温酒器未免过于不便;其次,毕竟只有不到1/30的爵发现烟熏痕迹,如果爵确实作为温酒器,那有烟熏痕迹的比重怎会如此之少;最后,许多学者指出,如果立柱是作为取酒的把手,那立柱应位于爵、斝等器物的中轴线上,以达到取酒时酒杯的平衡,事实上立柱多位于前端,若真用于取酒,是很容易倾洒的。
铜酒器上的立柱作用:玄鸟象征,只为商代人崇拜?
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爵的器形是模仿“雀”的形态,因而上部两枚立柱则是模仿雀的双翅。学者指出,“爵”字在商周时期无论从读音、字形上都与“雀”字有许多相近,加之商代人崇拜鸟,认为商的祖先是“吞玄鸟之卵而生”,而爵的“流”部象征鸟首,后部尖尾象征鸟尾,整个器形如同一只鸟“昂首阔步”。因此,有学者推断,上方的双立柱自然象征鸟的翅膀。然而,该学说自始至终也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因而有学者指出,该说法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青铜酒器上的立柱有什么作用?古玩收藏爱好者与考古学者,经过研究分析,做出了几种假设,那就是劝人节饮、滤酒之用、温酒之时方便提取或者只是温酒之时方便提取。由于缺乏相关资料的记载,时光不能倒流,我们只能对青铜酒器上的立柱作用做出猜测。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