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时候各种取暖神器都纷纷亮相,暖宝宝、热身帖、暖风机、暖脚宝……这些保暖产品都在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了寒冷,那你知道古代是怎么御寒的呢?和现在的各种化学产品、电能取暖的方式不同,古代最为主要的还是使用火取暖,我们今天来聊一下古时候的取暖神器——铜手炉。
铜手炉的历史
《辞海》中就有提到手炉:“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手炉对应的就是脚炉,功能都是用来取暖,由于很多人在使用的时候都是用双手捧着,然后笼进袖内,因此手炉也可以称为“捧炉”、“袖炉”。那么,手炉最早的时候是起源于何时的呢?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分别是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和隋朝。
在中唐时期,手炉还是达官贵人才能够使用的取暖物品,多是在室中使用,在宋代已经有专门设置了香药局,在香药局里面主要是销售用来焚香以及手炉燃烧使用的炭饼。
到了北宋的时候,手炉就已经不再是只有上层人士才可以享用的物品,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民间也大范围流行起来,成为了他们经常使用的取暖器具。除了最为常见的铜制品之外,也可以使用银、铁、瓷等来制作手炉,但是这些材质在数量上是比较少的。
手炉的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在里面可以直接放上木炭燃烧,也可以使用炭饼焚烧取暖,手炉有大小之分,体型较大的一般都是直接放在家中,供大家取暖,体型比较小的就可以外带使用,直接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
手炉的制作
手炉的制作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早前还是使用到的一些银、铁、瓷等手炉制作材料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减少,而广泛的采用铜材质来制作,因此出现了大量的铜手炉,主要是有两种原因:
1、因为铜材质具有极好的传热性,使用的时候取暖效果会更好。
2、因为铜材细致光滑,色泽晶莹,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因此在铸造的时候会更加的便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制作出来的手炉使用寿命会更长,不容易受到锈蚀、产生裂坏。
等到清代的时候,由于手炉传入宫中,成为了皇家御用品之后,就使得手炉的身价倍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炉的制作工艺的升级,不仅在工艺、造型方面,而且在材质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多样,出现了漆器、珐琅等品种的手炉,在对手炉的装饰上也是更加讲究、精美。
手炉的造型也更加花俏,有常见的圆形、方形等,另外还有腰形、瓜棱形、八角形等形状,虽然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材质,但是依然是以紫铜、黄铜、白铜为主。
铜手炉制作的雕刻工艺是非常精美的,炉盖都是采用镂空雕刻而且,因为作为散热区,镂空可以更好的散发出热量,在雕刻的时候通常都采用五蝶捧寿、梅兰竹菊等吉祥的花纹,和炉身的精美雕刻相得益彰。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