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尺寸 42×36cm,创作年代 十三世纪,估价 RMB 1,200,000-1,800,000,成交价 RMB 1,610,000,专场 作意——佛教艺术专场,拍卖时间 2015-12-05,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 2015秋季拍卖会,说明 西藏 棉布矿物颜料刘国松,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1956年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创立五月画会,推动现代艺术运动,随后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与“革中峰的命”的鲜明主张。一生创造了五个时期独特的个人风格。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两岸多所重点大学及美术学院的荣誉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的讲座教授。获得多项荣誉,被誉为现代水墨之父。
在藏传佛教庞大繁杂的信仰体系中,许多信仰都有着祈福延寿、消灾救难的现实济世功用,而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当推药师信仰。药师信仰主要指以药师佛为崇拜主体的信仰和由此衍生的药师净土信仰。这一信仰的根本宗旨是拔除病患和解脱轮回,即既关心众生的现世利益,又解决众生的生死大事。公元8世纪药师信仰传入西藏地区,之后相延不衰,成为西藏流传最为广泛的信仰内容之一。其中,在13至14世纪的元朝,上至皇族勋贵下至普通民众,对药师佛无不虔诚膜拜和供奉,达到了历史上药师信仰的高潮。此次北京匡时秋拍推出的《药师佛唐卡》,就是一幅13-14世纪以药师佛为主题的唐卡珍品。
本幅唐卡完全遵从元代药师八佛坛城仪轨,表现了藏传佛教药师信仰与密宗修法的完整体系。主尊药师佛居于画面正中,主尊身后有四拏具庄严的背光,四拏具自上而下依次为金翅鸟、摩羯、山羊怪兽和大象,下方承以双狮守护的方形台座。主尊两侧为日光、月光两大菩萨。主尊台座的上方还绘有供养僧和世俗供养人,其中左侧为上师,右侧为世俗供养人,服饰与吐蕃时期王族的衣着类似。这两位应为此幅唐卡的供养人和教法传承的根本上师。
在画面最上方的长条方格中,有17位教法传承上师,这些上师身后有卷草暗纹的马蹄形背光。他们皆两两相对而坐,表现教法的传授与传承关系。在主尊的上方和两侧有八个相同佛龛,其中上方最左侧佛龛内为菩萨装束的六臂般若佛母,其余佛龛内为七尊如来,为药师七佛中的其余六佛和释迦牟尼佛。在般若佛母和药师七佛的台座之前,还有十六位菩萨,为药师佛经典中记述的十六位听法菩萨。在药师七佛之下的方格中,安置有四大天王。在画面下方还有两排护法神众,上排有十尊护法神,为十方天神;下排有十二护法神,为药师佛西藏密宗曼陀罗中的眷属十二药叉神将,十二位药叉依次为众生守护子时到亥时的十二时辰和正月到十二的十二个月份;他们的形象与民间流传的十二生肖密切相关。
作为大乘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药师佛修法仪轨繁多、版本多样,以其为本尊的修行者历史上更是海众般涌现。公元8世纪,药师信仰在晚于佛教传入西藏约一个世纪后,传入西藏地区,传播者就是吐蕃时期入藏的著名印度僧人寂护大师(725-788年),他曾作有《七如来往昔誓愿广分别经教授》和《七如来往昔誓愿广分别修诵仪轨、经文摄略》两部关于药师修法的法本,详细介绍药师修法仪轨,开西藏药师信仰与修法之先河,其后西藏流行的药师修法大多是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至9世纪,西藏高僧智军与印度译师施戒、世友共同译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和《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经》,对药师净土的神灵构成和修法成就作了清晰的阐明,在理论上进一步奠定药师信仰和修法的基础。
之后,因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毁佛灭法,佛教在西藏陷入了黑暗期,百余年后通过上下两路传法又开始复兴。后弘初期,河西走廊一带成为药师信仰最为昌盛之地。特别是西夏统治的中晚期,以药师佛为题材的壁画和唐卡开始明显向藏式风格转变,这与当时西藏噶举派和萨迦派僧人纷纷进入西夏弘法,并担任宗教要职有着极大关系。在西夏黑水城遗址上,出土了西夏文《药师经》和为数众多的表现药师佛题材的艺术作品,就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元朝时,帝师八思巴的弟子沙啰巴(1259-1314年)曾将《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及《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译为汉文典籍,又使藏传药师信仰播及汉地。其后,格鲁派法脉传承上师、萨迦高僧款敦班觉伦珠(1561-1637年)撰写了药师佛修法手稿。这部手稿在19世纪时,被萨迦派俄尔寺主持集编为《续部集成》,为世人了解早期药师佛曼陀罗的构成提供了重要依据。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年)也亲自撰写了《药师七佛供养法汇》,在法本中详细讲述了药师七佛修法在西藏早期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五世达赖喇嘛将阿底峡尊者以及欧松世系的诸王都列为了药师佛传承祖师,表明佛教上路复兴的发源地——阿里地区在药师信仰传播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药师佛唐卡的时代与风格特点
在藏传佛教发展历程中,药师信仰虽然兴起较早,但以其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却很晚才出现。通过对现知的药师佛题材唐卡进行研究,能够确定时代的药师佛唐卡迟至13世纪初才出现于西夏黑水城;而西藏地区可能更晚一些,夏鲁寺般若佛母殿的一铺药师佛壁画是西藏地区药师佛绘画题材的早期重要代表,其年代应在14世纪。本次拍卖推出的这幅药师佛唐卡就展现出很多早期唐卡的艺术元素和宗教内涵,与黑水城药师佛唐卡和夏鲁寺药师佛壁画有着共通之处,应是元代的唐卡作品,绘制地点极有可能是后藏地区的萨迦派寺院。
首先,此幅唐卡采用了棋格式的平面化构图,将众多神灵整齐地排布于方格正中,明显受到印度佛教绘画艺术的影响,与黑水城唐卡如出一辙。而这种构图方式,是西藏早期唐卡绘画的鲜明特点。
其次,此幅唐卡的人物描绘,明显因袭了尼泊尔艺术风格,神灵头部硕大,下巴尖削,眉眼上挑,五官集中,身躯壮硕而挺拔,四肢粗壮而有力,与夏鲁寺收藏的元代金铜佛像完全一致,展现出元代造像的艺术气韵。尤其是主尊右上供养人的形象最为突出,几何折角的鬓角线、外披大氅盖住双膝的造型样式,均为13、14世纪上师唐卡的常见形式;而内着的紧身藏式长袍,也能在夏鲁寺壁画中找到清晰的原型。
再次,整幅唐卡以绛红色的暖色调为主,兼有黄色、青色的应用,上色技法以平涂为主,色彩之间区分明显,画面沉稳大气、庄重肃穆,展现了早期唐卡的设色传统,与晚期唐卡亮丽鲜艳的色彩选取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同时,整幅唐卡所有神灵的背光上皆绘制漩涡状的卷草纹饰,以之填充背景。此种艺术表现形式应来自于尼泊尔艺术,盛行于元代,在萨迦寺、夏鲁寺的壁画中比比皆是,国内外收藏的元代唐卡上这一艺术特征也屡屡可见。同时唐卡上方的上师呈两两相对的坐姿形式,这种对坐的形式能够追溯到12世纪,而在13-14世纪的西藏尤其流行,表达了藏传佛教信徒对上师的无比崇敬和对密法传承的重视,极具民族特色。
另外,本幅唐卡所表现的宗教内容也特别值得关注。药师信仰自诞生伊始,就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密教思想,尤其是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布顿仁波切、一世班禅克珠杰、五世达赖喇嘛等高僧大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药师信仰的密教性质有着非常清晰地论述。寂护大师撰写了首部药师修法仪轨的法本,但通过其后西藏高僧智军与印度高僧合译的药师经典来看,早期药师修行仪轨尚不完善,与后世成系统的药师修法有着明显的差距。而药师修行仪轨的真正成熟,还要归功于萨迦派对印度无畏护一系密法的继承和推进。沙啰巴翻译的《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应是在寂护大师所撰写的药师佛供养法基础上,糅合其他药师修法而撰写完成的,因为由47或51尊神灵组成的药师佛曼陀罗图像标准样式,在上述俄尔寺编撰的《续部集成》第三部就有着详细呈现。
通过与黑水城唐卡、夏鲁寺壁画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黑水城药师佛唐卡的神灵组合明显更具早期修法的随意性。黑水城有两幅药师佛唐卡,除了药师七佛、日光和月光菩萨、十二药叉神将外,其他药师修法仪轨中的眷属神灵都或多或少有所改变和缺失,尤其是最为关键的主尊般若佛母均未出现,这很可能是因为西夏藏传佛教的发展更多受到噶举派教法的影响,也可能与西夏唐卡艺术中的汉藏相互影响有关。而在夏鲁寺的药师佛壁画中,药师七佛、释迦牟尼佛、十六听法菩萨、四大天王、十方天神及十二药叉神将等图像均有清晰描绘,只是缺少般若佛母,那是因为壁画绘于般若佛母殿中,故而省略不表。因此可以说,夏鲁寺药师佛壁画应是展现了药师佛曼陀罗的成熟图像样式。此幅匡时推出唐卡中,同样绘制了药师佛曼陀罗修法仪轨中最主要的51位神灵,表现形式相对夏鲁寺壁画而言,更为标准和规整,显然受到萨迦派教法的明显影响;再结合其艺术风格与夏鲁寺壁画相近的角度考虑,可以明确推断此幅唐卡应是在后藏地区萨迦派寺院内绘制完成的。
综上所述,我们对此幅唐卡的特点与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其一,此幅唐卡构图传统,设色古朴,人物稚拙,线条遒劲,充分展现了13-14世纪西藏唐卡艺术风貌,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其二,此幅唐卡无论是画面构图、色彩,还是人物造型既受到了尼泊尔艺术明显影响,同时又展现了藏民族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宗教思想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3-14世纪西藏与尼泊尔密切的宗教和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三,此幅唐卡表现的宗教内容在早期以药师佛为题材的唐卡中比较罕见,对研究药师佛曼陀罗图像学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其四,此幅唐卡保存基本完好,装裱老旧,是一幅非常稀有的元代唐卡珍品,又具有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文/黄春和、孙涛)
参考文献:《寂护与药师佛信仰在西藏的开端》,作者:陈智音,《天禄论丛:北美华人东亚图书馆员中国学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1-14页。《中国传统药师佛坛城的恢复设计》,作者:雷絮,苏州大学。[参阅] 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藏,十五世纪,药师八如来唐卡。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