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图》作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时倪瓒年四十五岁。画幅中有元黄公望、朽木居士、赵觐、钱云等人题诗。诗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题识,裱边有明人王铎,清人周寿昌、许乃普、陈荣等题跋或观款。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陂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六君子图》因此得名。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倪瓒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时文人绘画的创作理念和纸本山水画的“干笔皴擦”笔墨技法已经完善,而《六君子图》可谓经典之作。
《六君子图》,该藏品上有倪瓒自题:“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黄公望)老师见之必大笑也。倪瓒。”知倪瓒此时四十五岁,而黄公望长他三十二岁,其时已是七七岁老者。黄公望曾以十年时间为倪瓒画《江山胜览图》浅绛山水卷,长二丈五尺多,倪瓒推崇他,尊称“老师”,可知两人相交之深。后黄公望果见此图,并欣然题诗图上:“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大痴赞云林画。”此图之名“六君子”,应该就是从这首诗中来。
《六君子图》构图依然是典型的倪画“三段式”:一水间隔两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着六株古木,据辨析是:松、柏、樟、楠、槐、榆树,背后河水茫茫,遥远的天边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远萧疏。其时倪瓒的笔墨风格也趋成熟:勾、皴用笔燥而灵动,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带皴勾、皴,而土坡则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树分别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显“正直特立”,而树叶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或横点,或直点,或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以干笔在树身和坡石的结构折转处及暗部略施擦笔,然后以淡墨破染,浓墨点苔,达到结构扎实,层次分明的效果。
倪瓒《六君子图》以树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这正是宋元以来文人绘画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倪瓒好画墨竹,有人指责他画的竹似麻,似芦,他自解:“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在《答张藻仲书》中更是明确地阐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无异宣告了文人绘画的宗旨:一方面,文人将诗情画意融入画中,使绘画不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寄托了人们希望的理想世界;而另一方面,文人又将绘画划定为仅供个人娱乐的笔墨游戏。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凉空寂的意境:近则秋树稀疏萧瑟,远则山峦绵延横亘,其水面空阔冷清,画上有多人题诗。
倪瓒《六君子图》主要题跋注释及简析
文/韩建平
倪瓒题款
【倪瓒自题原文】
庐山甫①每见辄求作画。至正②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③出此纸苦征④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老师⑤见之必大笑也。倪瓒。
【注释】
①庐山甫:元代书画收藏家,倪瓒友,曾收藏倪瓒、张雨等人作品。
②至正: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起1341年,讫1370年。
③篝灯:置灯于笼中,即“打着灯笼”。
④征:索求
⑤大痴老师:即黄公望。黄公望自号“大痴道人”。
【参考译文】
庐山甫每次一见到我,就请我为他作画。至正五年的四月八日,我正在弓河之上行船,庐山甫竟然打着灯笼,拿出这张纸,向我苦苦求画。当时我已经很犯困,只得勉强答应了他。大痴老师看到这幅画,一定会大笑的。 倪瓒
【简析】
细品倪瓒题款,觉趣味盎然。
倪瓒说庐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还“篝灯出此纸苦征”,似抱怨庐山甫这家伙死皮赖脸,实老友间的戏谑。同时,我们可以想见,倪瓒平日里定是如闲云野鹤,似不系之舟,故即便朋友也难以捕捉其行踪;我们也可以感知,倪迂作画,通常“聊以自娱”而已,绝少应承他人之请。我们应该感谢庐山甫“篝灯苦征”的涎皮,否则,哪有《六君子图》传世?
从后两句可推想,当时在交谈中,庐山甫或许提到了会把这幅画拿给黄公望看。这印证了黄公望、倪瓒两人相交甚深,有师生之谊的画史佳话。黄公望长倪瓒32岁。据说黄公望曾用10年时间为倪瓒画《江山胜览图》浅绛山水卷,长2丈5尺,故倪瓒推崇之至,尊以为师。
倪瓒说“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是谦逊语——大痴老师所笑者,是我瞌睡时表现出的拙劣画技;但也是戏谑语——大痴老师所笑者,是我的窘态,我正困倦欲睡时,被人强拉起来,伸着懒腰,打着呵欠,勉强作画,实在很窘。无论谦逊还是戏谑,都折射出浓厚的师生之谊。
黄公望题诗
【黄公望简介】略
【黄公望题诗原文】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①。
居然②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③无偏颇。
——大痴赞云林画。
【注释】
①坡陁:亦作“坡陀”,山势起伏貌。
②居然:安稳的样子。
③特立:突出地站立,挺立。
【简析】
黄公望的这首题诗,与倪瓒的自题形成呼应,有力地证明了一段画史佳话:黄公望、倪瓒两人相交甚深,有师生之谊。
自然,看到此画,大痴非但没有“大笑”,反而是“赞”。赞此画构思合度——近远互衬,宾主得宜,云山、秋水、古木相映。更赞此画借树喻人,手法高妙,意趣高远——这六株在碧水寒江边、在秋意萧索中而能安然自得、正直特立的嘉树,是元代正人君子们精神品格的写照,彰显着正直、高洁、傲岸、坚忍的人格力量。
“居然相对六君子”一句最值玩味。倪迂画作,嘉树常是主角。这些树,虽萧疏,但矍铄;虽近乎干枯,但仍不失润泽;虽形销骨立,但韧性十足——确乎能安然自适。这些树,虽不成林,但绝不孤单。六树相对,犹如六位志趣相投的君子,相互勉励,聚合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大痴此诗,本是对倪瓒此画的解读,但它引领了人们对此画的深入理解,它使此画获 “六君子图”之名,它促成了《六君子图》的千古流芳。所以说它是对此画的进一步创作,亦未尝不可。董其昌称此画是倪迂与大痴的“俱所创建”,良有以也。
董其昌题跋
【董其昌简介】略
【董其昌题跋原文】
云林画虽①寂寥小景,自有烟霞之色②,非画家者流纵横俗状③也。此幅有子久④诗,又倪迂称子久为师,俱所创建⑤,真可宝⑤也。壬寅重九⑦后二日观。董其昌。
【注释】
①虽:表让步关系,即使,就连……
②烟霞之色:神仙的风姿。
③画家:在这里指以画画为营生之业的人。……者流:……之类的人。纵横:指画面的形象或纵或横。俗状:俗气的样子。董其昌常批评“画史纵横习气”,画史,即古代宫廷里的画匠,“纵横习气”是说画匠们习惯于在画卷纵横铺画,致使匠气太重,缺乏意蕴。
④子久:黄公望字子久。
⑤俱所创建:一同创作
⑥宝:以之为宝。
⑦重九: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日。
【参考译文】
倪云林的画作,即使是寂寥小景,也自然而然地有神仙风姿,不同于一般画匠们的作品中要么纵要么横的俗气样子。这幅画,有黄子久的题诗,倪迂又在题款中称黄子久为师,可看作黄倪二人一同创作的,真是件宝物啊。壬寅年重阳后二日观赏。董其昌。
【简析】
因董其昌是绘画鉴赏和绘画史研究方面的超级大师,这段文字常被引用。但当今有些人在引用本段话时犯低级错误。如,不识繁体字,将“雲林”当“雪林”,生生把倪瓒的字给改了;句读错误,将定语“寂寥”与其中心词“小景”断开,成了“云林画虽寂寥,小景自有烟霞之色”,语义结构被破坏,句意不通。当然,之所以出现句读错误,也与文言基础知识太差,不懂“虽”在文言中常表让步有关。
“云林画虽寂寥小景,自有烟霞之色”之说极富见地。倪迂画作,确多寂寥小景,如《六君子图》、《秋亭嘉树图》、《幽涧寒松图》、《容膝斋图》、《琪树秋风图》等,莫不是绘古木数株,树干清瘦,枝叶萧疏,显出鲜明的萧瑟寂寥的特征。但这些古木,又都能居然而立,仙风道骨,不赖人间水土,自有自得之容、逸放之姿,千万年来静穆挺立于天地间。它们是倪瓒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写照。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擅楷书,古淡秀雅,得魏晋人风致,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有《清閟阁集》。
http://www.36bu.com/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