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曾说:“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然则今之学画者当奈何? 曰:心穷万物之原,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可见他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认定绘画艺 术的源泉在于自然。这是一切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根本前提。从这个正确的根本前提出发,龚贤反对了当时画坛上盲目摹 仿古人的泥古不化的风气。他和石涛等人一样,要求画家应该面对自然进行独立的创造。 龚贤书画皆擅,他在绘画中强调用墨,注意明暗层次,讲究虚实对比,景色富有深远、光照感。在书法中他也同样注重用 墨的浓淡和布白的虚实。此幅作品墨色浓重,又时出飞白;笔法纵放,又时见粗细变化;结体浑厚,又正欹相依。字距紧 密,行间宽裕,疏密、虚实得宜。其变化多端的笔法、结构源自米芾,而墨丰笔健、疏密相生的艺术追求又体现了自家的 风貌。 《培芝图》作于1689年夏天为董先生所作。从题款可知,董先生的读书之处有乔木,生有灵芝。画面上所绘入云的碧树, 低矮的草亭,亭边灵芝与蒲草丛生,恰与题款相呼应。本幅近景枯树茅亭,中有水系,既作分隔,又成自然连缀,远景崇 峰峻岭隐于杳霭。松荫云气掩映。烟涌云动,峰回路转,光影闪耀,直如幻境。画家巧妙地利用秋林草屋、流泉飞瀑以及 变幻浮动的烟霞来丰富画面,进而在虚实应对中展现出空间结构的层次变化,于高低错落中呈现出节奏律动的形式美感。 图中的山石用湿笔勾勒皴擦,表现出山石向背、虚实的块面体积。从其淡墨皴擦中观者可以领略到山石的阳光反射和远山 的隐现,令人感受到雨后苔石的清幽与滑润。 龚贤生前与孔尚任交好,1689年8月,因老、病、穷再加上遭到迫害,悲惨离世,孔尚任把龚贤安葬于昆山老家,并替其照 顾幼子。而此轴作于1689年新夏,此时的龚贤已属风烛残年,但他笔下的《培芝图》有苍浑老辣,但却没有老态龙钟之感 。粗放处挥洒恣肆,细节处的处理却能精致入微。火努鲁鲁艺术博物馆于1957年购入一件同为1689年所作的山水轴,此轴 绘成于1689年四月。此《培芝图》与火努鲁鲁所藏的一幅山水轴,不论从笔墨技法到题款书法,都毫无二致。龚贤于1689 年8月过世,而《培芝图》作于此年新夏,据现在资料,《培芝图》应为其晚年绝笔,且精彩绝伦。
题识:
1.培芝图。何须结伴采商山,晔晔丛生庭户间。道洽知君仙分足,高居常此保红颜。半亩题。
2.培芝苑董先生之堂也。先生读书处有乔木,忽生灵芝数十本。因自颜其堂曰培芝。夫芝安可培也,其所以培之者远矣,昔杜荀鹤斋产芝,明年得隽今先生出,可以为荀鹤而隐,亦不失有东园公辇。拜名草芥,预卜遐龄。因知芝者乃 德叶之所钟,而文无所记。从此阶庭柱础,累累若若,茵茵蠹蠹,或小如镜如钱,或大如盘如碗,或若金刚臂,或如小儿 拳。可茹可餐,味若鸡酥蜜藕。可珍可玩,类有凤脑燕胎三秀九茎。重台五色,方来而未已。顷会先生命余画,余遂图其 意,而纪其事,书时康熙己巳(1689年)新夏江东龚贤。
http://www.36bu.com/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