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1983年作《塔吉克新娘》 布面 油画;成交价:RMB 85,100,000;尺寸: 60×50cm;拍卖公司: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3-11-16。
1984年由吴冠中策划的“现代中国洋画家展”在日本名古屋举办,这是中国于改革开放后在日本举行的第一个大型当代艺术展览,此展在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意义非常。我国多位著名艺术大师均携经典巨作参加了此次展览,如常书鸿、吴冠中、靳尚谊、朱乃正、葛鹏仁等。许多画作当场被购买收藏,靳尚谊参展的两幅作品《塔吉克新娘》和《蓝衣少女》即包括在内。经过30年的努力,其时被收藏的多件画作已陆续回流至国内。几经周折,这幅被日本藏家长久珍藏、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的靳尚谊博物馆级力作——《塔吉克少女》也终于浮出了水面,即将亮相于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相信定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靳尚谊于1983年创作了两幅几乎完全相同的《塔吉克新娘》,二者只在女子佩戴的项链细节上有细微差别。二者中创作较早的一幅中,女子佩戴的项链上嵌三排珠子,完成不久便参加了当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且广受好评,于同年被中国美术馆所收藏。第二幅随后创作,亦完成于1983年,项链则嵌有四排珠子,也正是上文所提到的赴日参展并被日本藏家珍藏至今的此件《塔吉克新娘》。这幅即将参加嘉德秋季拍卖的神秘画作虽经过近30年的海外流转,但因深得藏家喜爱而保存精良,画布背后靳尚谊的亲笔签名和当年参加展览的展签都完好无损。
靳尚谊的这两幅《塔吉克新娘》在创作水准上表现得均十分完美,同一幅画的反复创作也足见画家对于此画的重视和喜爱。《塔吉克新娘》不仅成为了靳尚谊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标志着画家本人的艺术创作迈入黄金阶段,亦被中国油画界看作“新古典主义”的开端,其美学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可见一斑。
| 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开山之作 |
80年代初《塔吉克新娘》的横空出世曾令当时整个画坛为之一振,此作彻底摆脱了中国“土油画”惯有的黯淡与粗糙,将油画的艺术性展现的纯粹而自然。创作此画前画家刚从美国参观学习回来,他对于西方古典艺术有了新的体悟,尤其是对于西画中“体积”的营造兴趣十足。为此画家特意远赴新疆做实验写生,他希望通过维吾尔族人棱角分明的面部轮廓中,充分挖掘肖像油画的体积感。在此阶段靳尚谊创作了塔吉克系列,如《塔吉克姑娘》、《三个塔吉克少女》等。此幅《塔吉克新娘》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幅。
在这幅肖像画中,画家从体积、空间、色彩中营造出艺术的和谐统一。靳尚谊采用了侧光来捕捉形体结构和色彩的丰富层次。强烈的明暗反差一方面加强了人物体积的充盈之感,一方面使得单纯响亮的红色嫁衣渐隐于深色背景,虚实结合中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爱情的热烈和浓郁酝酿其中。画家运用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写实手法,用小笔触细腻地点绘了塔吉克新娘丰腴、结实而立体的面部轮廓,但同时并不局限于对一般对象的忠实描绘,而是加强了艺术处理的主观性以谋求生动。此画中简洁的红、黑、白三色映衬出女子肤色的光滑质感,同时这种强烈、厚重的色彩更凸显出女子的端庄优美与略带着羞涩,这种特属于东方的含蓄美十分耐人寻味。画家笔下的新娘虽然低眉浅笑,但她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在画家笔下体现的淋漓尽致、呼之欲出。靳尚谊的巧妙经营,将西方油画语言的“形”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意”相互融合,不仅展现了生活中真实人物的精神气质,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挖掘西方油画魅力,展现中国艺术气质。
《塔吉克新娘》以其成熟完美的油画技法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的开山之作,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油画家们指明了一条返璞归真、踏实进取的艺术之路。画家创作此画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人们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新旧交替间各种观念与社会现实不断冲击和挑战着人们的认知。中国艺术界也面临着关于新旧观念与中西文化、艺术技法与思想内涵的多重抉择。当时美术界的热点在于学习西方各种“前卫”、“现代”的艺术形式和概念,各种流派和思潮在中国大地上轮番变幻。在这个激烈而张扬的年代里,靳尚谊超越了时人的浮躁,将目光投向西方古典艺术,冷静而笃定的在写实油画的道路上摸索前进。“‘新古典’的语言形式虽然是古典的,但它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中国油画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却是前卫的”,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如是说道。
| 亲历感怀“人的主题” |
人物肖像创作是靳尚谊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他从自己早期的革命历史画开始即对“人的主题”这个时代命题显现出浓厚兴趣。从1957年其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起,靳尚谊陆续通过《送别》、《十二月会议》、《长征》等革命历史画创作显示了他非凡的艺术才能,并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些革命历史画创作从长远看来,只是他走向后来的肖像画创作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他1961年创作的《十二月会议》更是起着直接性的铺垫作用。在“文革”前后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中,许多画家偏爱重大题材与宏大场面,靳尚谊却别具一格将广阔的革命场景浓缩为毛泽东的半身肖像,并用单纯的暗红色背景衬托人物的高大形象。画家从选材角度和内涵上着力,从繁就简,这种整体、单纯、强烈的肖像画表现方式深刻影响了以后的创作。在革命历史画的创作过程中,靳尚谊逐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显示着丰富个性与生命活力的“人”本身,这使得他对历史的思考自然地转向对人生和精神世界的探索。靳尚谊也最终选择肖像画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方向。
在众多肖像人物中,深受靳尚谊喜爱的是女性和知识分子题材,《塔吉克新娘》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画家笔下的女性,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抑或少数民族(如塔吉克族和藏族)都被赋予了典雅稳重的东方女性气质。她们的纯洁“与那些流俗之作的矫揉造作与搔首弄姿,充分显示出高低与文野之分”。其实靳尚谊所确立的艺术理想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息息相关。经过“文革”的残酷洗礼,人们迫切希望尽快摆脱精神上的阴影,面对纯洁、美好的世界和社会理想。敏感的画家更不例外。“文革”对于靳尚谊的思想冲击很大,画家渴望用艺术完成心灵的救赎与超脱。靳尚谊作品中强调女性的单纯、温婉,除此之外还试图将知识分子和人文主义相联系,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宁静、和谐、崇高、纯洁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与他推崇的艺术品格产生共鸣,也对应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心理需求。由此可见,从艺术表现形式到内容的选择,靳尚谊的艺术创作都体现了其所追求精神和人生境界。
靳尚谊的肖像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至1983年是画家艺术创作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靳尚谊对山西永乐宫和敦煌壁画进行考察,并被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条、色彩以及纷繁多样的平面装饰效果所吸引。在此期间,画家于1979年、1981年两度出访欧洲学习,直面欧洲艺术大师们的经典佳作,这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此阶段画家尝试将欧洲经典艺术与中国传统壁画进行有机融合,代表作有《探索》、《画家黄永玉》等。1983年《塔吉克新娘》的创作完成,标志着靳尚谊的艺术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也即第二个阶段。1983年靳尚谊赴美探亲,并利用此机会到处参观学习,收获甚丰。这一阶段画家相继完成了包括《塔吉克新娘》、《蓝衣少女》、《青年女歌手》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张女肖像和众多人体写生。他以西方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创造出凝练、稳重、大气、沉静的画面美感。画家在90年代又尝试将中国文人画写意技法与古典油画语言结合起来,创作了《黄宾虹肖像》、《八大山人》等作品。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抽象性与西方艺术的深层的探索显示了画家持续不断的思考。
诚如史论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所说,靳尚谊“在逾历半个世纪至今的创作生涯中,特别是在20世纪后半叶这个中国社会变革与变化最为迅速的时代,不断深化着关于‘人的主题’的感怀与思考,也不断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文化课题。他创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不仅是他个人心路历程的印记,也反映着所有亲历历史者的感怀。”
| 中国油画的“标杆式”人物 |
二十世纪以来,经过以徐悲鸿、林风眠、董希文、王式廓等为代表的两代油画家们的共同探索,虽然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得以建立并发展起来,但其在总体上还不够成熟,这依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在此背景下,以詹建俊、靳尚谊、朱乃正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油画家们不仅注重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向西方学习以更新艺术观念和表现技法,促进油画艺术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能更加成熟理智的面对中西融合的课题,在使得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更加凸显的同时,保持油画艺术的纯粹性,不损害油画艺术本身所特有的审美语言。他们客观而自觉的艺术态度深刻影响了之后众多艺术家的创作风貌,尤其是他们中的多数人还活跃在艺术教育的第一线,为后继人才的培育贡献力量。如我们所熟知的众多古典写实油画家杨飞云、朝戈、张景波等都是靳尚谊的学生,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长足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靳尚谊多年勤奋的探索和对艺术的赤子之心为他赢得了崇高的赞誉,诚如著名画家张祖英所说,靳尚谊“不但将中国油画水平向纵深推进,而且还掀起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大批艺术家投身古典主义的热潮,深化了我国油画艺术的表现语言……作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一位代表性画家,其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油画艺术成熟的标志。”
靳尚谊谈《塔吉克新娘》
1981年,我在新疆收集素材,进行写生。因为母亲去世,我没有加工那些写生作品。1982年,我赴美探亲一年,到美国东、西部各著名博物馆观摩,研究了大量欧洲油画的精品,感悟到欧洲传统油画非常注重体现体积和空间,作品多出在顶光、侧光、半侧光之中,很少用平光,从而形成了一种层次丰富、体积浑厚的特殊美感。19世纪末,受日本浮世绘影响开始用平光,作品有了新的变化。但从前大部分作品用侧光和顶光来表现人物。回国后,我画了《塔吉克新娘》,设计构图时就采取侧光的方式,一半亮一半黑,用古典的方法强化形体的体积感,解决体积问题。
这幅作品的艺术基调和表达方式也与我当时的心态有着极其紧密地关系。“文革”后期和“文革”以后,我看到社会生活中暴露出一些不好的现象,人际关系也很不正常,这对我的思想有很大冲击,心情不太好,又无法改变这些现实,因此希望能在作品里体现一种理想美,表现一些宁静、和谐、崇高、纯洁的情感,冲淡或解脱一下自己心里的苦闷。而在《塔吉克新娘》中,在艺术的追求上我对西方明暗体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心态上则深深地融入了对理想美追求的情感,两者有机结合,完成了这幅肖像画的创作。
从《塔吉克新娘》开始,我用笔时突出用点的技法,追求一种力度、浑厚感来强化画面。去美之前的用笔几乎都是“扫”就的,而“扫”弄不好就容易简单。点的面积小,明暗、体积一点一点地转过去,在小范围内既严密又丰富,层次多,可造就一种雕塑感,显得比较厚重,不轻浮,通过内在的转折,很理想。
这张画完成以后,首先在油画系教师作品展中展出,受到了各方面普遍的欢迎,孙景波说:“这画好像熬棒子面粥似的,棒子面很硬,但熬的时间很长很透,已经很熟,成熟了。”很多报刊杂志都发表彩色精印图片,是我发表次数最多的作品。1984年,这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http://www.36bu.com/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