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定窑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视点,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寻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格外是作为宫殿烧造的瓷品,更是有必要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而,一件定瓷器物上手(不管是白定,仍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要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赋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通常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把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通常都是气韵板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单个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多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以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装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量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含糊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少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关键。仿品因把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氛围,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即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技术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技术,因而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含糊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根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有必要格外留心。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僵硬低劣,不够天然,据此能够鉴别。四、釉面多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因为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造成的。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呈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变成鉴识是不是北定的一个根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简单确认。通常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台北故宫定窑
定窑到金代,胎釉和技术上有一些改变。尽管胎质仍洁白细腻,但釉色多呈乳白色。技术上虽承接了“覆烧法”,但在技术上又有所改变。即在很多盘碗的心里刮去一层釉,显露胎骨,然后叠烧,这露胎处通常称为“涩圈”。
上海博物馆定窑
定窑在宋代时就有仿烧。仿烧的窑口,不管北方或南边各窑的商品,与定窑比较,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北方定窑系诸窑虽拷贝定窑的制瓷个性,但通常都不选用覆烧技术。格外是宋王朝南迁以后,一部分定窑工匠也跟着南迁。所以在景德镇等窑口也纷繁仿烧定窑瓷,呈现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诸多仿烧的种类。但这些仿烧种类,因为地域和烧造条件的不一样,南边诸定仍是有自己各自不一样的个性特征。如,景德镇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称之为“粉定”;“土定”的胎土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黄,釉面有纹片;“南定”烧结温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较强,釉色也在白中闪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征上,简直都不见北定的“象牙白”釉、“蜡泪痕”和“竹丝刷痕”三大根本胎釉特征。依据以上的一些特色,能够把真定和仿定差异开来。
大英博物馆
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大都都有斑纹装修。装修方法从北宋前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前期划花系用竹签类东西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斜度很小,图画天然豪放。刻花法比画花法呈现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仍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斜度大,图画刚劲有力。有时候划花和刻花也常呈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斑纹前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呈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并且在图画一侧常齐截细线,以凸出图画的立体感。印花装修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老练于后期。定窑所印的图画都是层次分明、线条明晰、繁而不乱的。首要体裁以花卉为主,以牡丹、莲花为多,次之为菊花。有缠枝也有折枝的。图画考究对称。此外,鱼水纹、龙凤纹和各种禽鸟纹也不少。花卉纹多见与动物纹相组合。仿品当然也可仿制印刻上述各种图画,但多见进刀踌躇,线条板滞,图画木讷。印花的则是形象含糊,规矩混乱。真品刻齐截气呵成,图画有一种流通之美,细心打量,不难识破。
大英博物馆
定窑之器中,有极少量是有款识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还有带“官”、“新官”字样的款,这些都是入窑烧制前刻划在胎的底足上的,通常用楷书体,虽写得不大规正美观,但却体现得天然有力。还有一些和宫殿建筑有关的款,是送到宫里后由宫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等。
故宫博物馆
定窑的拷贝,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向不断。宋代仿制,其个性天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年代的一些年代特征。近年依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技术均难以到位,不管胎质、釉色、重量和技术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比较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技术和装修特色,重复对照真品去打量,是不难将赝品除掉出来的。 交流微信:qinglishan
许昌博物馆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