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景德镇。其制作工艺,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最后入窑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由于釉里红的烧造需求温度高,窑温达不到则呈色发暗,不鲜亮;而一旦窑温过高,则红色晕散、挥发掉;釉里红必须在还原气氛中才能烧造成功,否则就会氧化成绿色。据说釉里红的适宜呈色温度区间大约在10°C左右,这在古代,用柴火烧造全无科技控温手段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烧造难度很大,所以釉里红瓷器历代罕见。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在明代初年,即洪武、永乐、宣德年间得到极大发展。明成化年间,因鲜红土原料告罄,釉里红烧造工艺失传。清代康熙初期,恢复了釉里红的烧造工艺。雍正、乾隆时期,瓷器制作和烧造工艺登峰造极,出现了一大批釉里红瓷器精品。除了纯釉里红,还有与青花等其他釉下彩相结合的品种,最典型的就是青花釉里红。由于青花和釉里红的烧造温度区间极难协调一致,相对于纯釉里红瓷器来说,青花釉里红以其超高的烧造难度,稀少的存世量,赢得了“瓷中贵族”的荣誉。康熙时期,还流行过豆青地青花釉里红,俗称“釉里三色”。
本文由雅昌艺术网论坛 网友waltercharles 整理自各个博物馆 供大家欣赏!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等服务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