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把地毯称作“席”,席分凉席、暖席,前者即用草或竹编织而成,“暖席”则是由动物的毛编织而成。最初的“席”可能仅是人类为了防潮御寒代替兽皮的一种生活用品。中国最早的地毯实物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夫妻合葬墓,根据出土的竹简记载,它应是汉代(公元前后)的制品。
唐代,人们又把地毯称为“地衣”。《旧唐书·曹确传》写道:“画鱼龙地衣,用官绸五千匹,曲终乐厥,珠玑履地。”由于唐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地毯也从简单的生活用品升华到了工艺品,直至作为皇室之间相互赠送的礼品。日本奈良正仓院就保存有中国唐代皇帝送给日本皇室的毛制花毯。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在《红线毯》中赞美道:“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生动地体现了唐中期的富贵华丽之风尚。
公元十三世纪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扫荡了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他们除了大肆掠夺各民族的财富外,也把具有特殊技艺的工匠押解回大都(今北京)。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制造更多、更精美的物质财富。由于游牧民族对地毯的偏爱,在大都设有“工部”及“匠作院”。据记载,仅官办制作地毯的工匠就达到两万多户。在《大元毡罚工物记 御用》中记载了工部奉旨在北京青塔寺开设制作所,专为宫廷编制地毯,并明确了“地毯”的专用名词。
到了近代,地毯工艺更加细化,色彩更为丰富,图案也更趋完美,尤其是十八世纪雍正年间,大将军岳中琪在宁夏贺兰山西部设立“定远营”后,迅速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商业的繁荣昌盛,而阿拉善地区特有的用滩羊毛编织而成的地毯,以手感柔软、脚感富有弹性而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先机。被过往官僚和商贾视为首选佳品,史称“绒毯”。康乾盛世期间,社会财富有了很大的积聚,人们对奢侈生活的追求,特别是皇宫“如意馆”御用画师的参与设计,上至皇宫寺庙,下至文人富商,地毯成为一种生活时尚风行于世。所有这一切都大大提升和加速了地毯业的发展。《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元年在北京设有染织局,内有九名技艺高超的匠人专为宫廷织造地毯。阿拉善地方志载,乾隆年间,当地官办的地毯作坊有300多匠人的规模,而到晚清时,仅北京一地就有官办和民营的地毯作坊近300家,从业人员达三万人以上。最为辉煌的是,1904年中国清朝代表团第一次参加纽约世博会(当时叫万国博览会)时,北京产的地毯获得了金奖。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