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它因周身饰龙纹而得名。根据其主题纹饰的不同,可分为龙纹缸、狮纹缸、海藻鱼纹缸等。《景德镇陶录》说“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以龙缸名之”,点出了器物名的由来,它是封建帝王专用之物。早在明洪武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便设有龙缸窑,专门烧制大龙缸。宣德时期龙缸窑一度达到32座,到明代中晚期的正德、嘉靖时期,由于青窑数少,龙缸窑空闲,就将龙缸窑该砌青窑16座,仍存大龙缸窑16座。这种大龙缸以及绘上了其他图案的青花大缸主要是供皇宫和上层社会消防灭火的一种储水器。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皇宫内时常因太监燃放烟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火灾,因而嘉靖皇帝十分重视防火,派人到景德镇专门烧制大龙缸用来储水防火。但更多的时候,大龙缸被闲置,成了事实上的大鱼缸。同时,大龙缸因结实耐用,在宫中还被用来储存粮、油、水。万历以后,随着进口回青料逐渐用尽,景德镇御窑场的工匠只能使用国产青料,但烧制出的龙缸青花色泽已无法与嘉靖时期相比,嘉靖青花龙缸便成为珍贵稀有之物,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其陵墓里也只好使用“大明嘉靖年制”款的大龙缸了。
明代嘉靖青花龙缸的缸体大都硕大周正,风格敦厚古朴,色泽浓翠艳丽,其青花比永宣青花明快,较正德青花亮丽,比成化青花浓艳。因而它既专一多能,又结实耐用;既优雅圆润,又赏心悦目。歙县博物馆现藏有两件带“大明嘉靖年制”款的青花大龙缸,它们是该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地农村征集入藏的。现分别介绍如下:
明嘉靖青花双狮戏球纹大缸,口径49.5、底径36.5、通高45.5、腹围174.5厘米,重68.6斤。(图1-图6)该件狮纹缸为直口、短颈、深弧腹、腰微收、平底。口沿处饰卷草纹;颈部及近底处饰花边,内绘云纹、圆珠纹;腹部饰双狮戏球纹、如意飘带纹,隙间衬以杂宝纹。其主体纹饰为双狮戏球纹,上绘两组狮子双眼圆睁,张口露齿,毛发横飞,矫健威猛。两组狮子一前一后、一正一反,其中一组狮子围着绣球在相互嬉戏。缸体上部有长7厘米、宽3厘米的方框,内书单行“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字体古朴端正。此缸造型雄浑大气,绘图精美细腻,釉质肥厚泛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紫,传世少见,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只惜保存不当,致使其中一段镶接处剥釉断开,成为两节。
图1 双狮戏球
图2 双狮戏球
图3 双狮戏球
图4 双狮戏球款识
图5 双狮戏球局部
图6 双狮戏球局部
明嘉靖青花双龙抢珠纹大缸,口径48、底径35.5、通高42.5、腹围160厘米,重57.6斤(图7-图11)。该件龙纹缸为直口、短颈、深弧腹、腰微收、平底。口沿处饰卷草纹;颈部及近底处饰一圈花边,内绘圆珠纹,旁傍有云纹。缸腹部饰云龙纹、莲纹、宝珠纹;腹部主体纹饰为双龙抢珠,上所绘两条巨龙,一龙戏珠在前,一龙紧随其后,相互追逐而行。它们昂首曲颈,怒目圆睁,四肢强劲有力,五爪呈风车状,勾爪锋利;双龙升腾于云海间,似在嬉戏,又似在兴云布雨,展现出威武姿势,尽显皇家气派。缸体上部有长9厘米、宽2.3厘米的方框,内书单行“大明嘉靖年制” 六字青花楷书款,款识书写规整。此缸形体硕大,画工精致,色泽浓翠艳丽,具有明嘉靖青花官窑瓷器的时代特征。只惜保存不当,以致缸体出现裂纹和剥釉现象。
图7 大龙缸
图8 大龙缸
图9 大龙缸
图10 大龙缸
图11 大龙缸
明代大龙缸的烧制工序复杂,技术难度大。为满足宫廷的需要,御窑场内专设龙缸窑,配备掌握龙缸烧造技术的龙缸匠,还有画匠和各种夫役,来专门烧制大龙缸。首先需要3到5名工匠分段拉坯,然后将缸坯镶接在一起,再经过修正、定型,缸坯才算做好。入窑后,火候难掌握,稍有不慎缸体就会开裂,因此成品率低,当时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据《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缸窑,明厂有龙缸窑。烧时溜火七日,然后紧火二日夜,封门又十日,窑冷方开。每窑约用柴百三十摃,遇阴雨或有所加。有烧通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青花鱼缸、豆青色瓷缸等式。”也就是说烧制一口大龙缸,要用整整19天时间才能烧制成。明朝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描述:“嘉靖间,回青虽盛,鲜红土用绝,烧法不如前,而上命烧大缸,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坐是为虚费甚钜,而人莫敢言。”景德镇御窑厂窑工们因烧不成龙缸,遭到朝廷的重罚,甚至丢掉性命,反而招来杀身之祸,据记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督工大臣的监督下,龙缸窑烧出了12口大龙缸,督工大臣准备返京领赏,临行前,他摆下酒宴,请来烧制成龙缸的窑工,席间,他问窑工“匠师烧制青花瓷器,艺高技绝,劳苦功高,我走后,朝廷若另派他人督工,是否能烧出更好的瓷器?”窑工没有明白大臣这句话的意思,便回答说:“艺无止境”。督工大臣听罢,便暗中派人在窑工的酒杯中下毒,将其毒死,以阻止新任督工接手后,烧出更好的龙缸。嘉靖皇帝去逝后,青花龙缸的烧制虽然仍在继续,但规模逐渐缩小,到万历年间,因为烧制龙缸,甚至爆发了御窑厂窑工罢工事件,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御窑厂奉旨烧造青花大龙缸,久烧不成。当时是一个名叫潘相的宦官监理景德镇窑务,监督烧造大龙缸。潘相假天子之命,对陶工、窑户进行“例外苛索”,动辄鞭挞甚至杀害窑工,瓷工处境十分凄苦。随着烧造期限的临近,潘相更是变本加厉,陶民随时都有性命之忧。窑工童宾看到同伴们的困苦,非常愤慨,纵身跳入窑内,赴火而亡,以示抗议。同窑的瓷工悲痛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以此表达对童宾的哀悼。后来开窑一看,大龙缸果然烧造成功。童宾之死,激起了全体瓷业工人的义愤,最终导致民变,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御器厂的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这位督陶官只好偷偷地溜走。在瓷业工人的强烈要求下,朝廷为平民怨,缓和局势,不得不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可见烧制大龙缸耗资十分巨大,且技术要求非常高,又因龙缸形体硕大,不易搬运,再加上其他诸多原因,使这种龙缸的保存难度增大,所以存世数量并不多,因而更显珍贵。
嘉靖一朝共45年,世宗本人妄信道教、不重朝政,宦官和严嵩及其党徒把持朝政,穷奢极侈。仅据有档可查的记载,嘉靖一朝对景德镇的瓷器派烧达60万件。同时,十六世纪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都促进了景德镇瓷窑业的迅猛发展,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得到迅速提高。歙县博物馆所藏的这两件青花龙缸是采用西域回青料烧制而成,因而色泽浓翠艳丽,已不见永乐、宣德时期的黑铁斑
。《江西大志·陶说》:“旧陂唐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石子青产于瑞州诸处。回青行,石子遂废。”可知嘉靖时期景德镇曾使用三种青花料,即乐平的陂唐青、瑞州的石子青和西域的回青。回青只有官窑使用,有官府专门保管。一般民窑是不能得到的。同时这两件龙缸除了大小、主题纹饰(一是龙纹、一是狮纹)不同外,其它如造型、辅助纹饰、落款方式等基本相似,可以确定它们是同出一窑。并且在这两件龙缸中,其中有一件的主题纹饰是青花五爪龙纹。关于龙的爪数,龙纹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别。《元史·顺帝纪》:记载至元二年(1336)夏四月丁亥的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据此可知五爪龙图案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间不能使用五爪龙图案。另外将这两件龙缸与定陵出土的嘉靖龙缸相比较来看,它们之间除了大小、辅助纹饰(定陵龙缸的颈部及近底处饰莲瓣纹)不同外,其它如造型、青花发色、主题纹饰、款识书写等基本一致。而且近些年在景德镇御器厂也发掘整理出土了相类似的龙缸残器。因此可以断定歙县博物馆所藏的这两件青花大龙缸是明代嘉靖官窑产品。它们的存世,为人们研究明代的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