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瓶器行介绍
甘露瓶又称藏草瓶,是藏传佛教陈设所用的专用法器,它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中的供佛之物。旧习,在观音像旁供杨柳枝,柳枝插于此瓶内,瓶之得名或以此据,常用于盛水或插草,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
甘露瓶的形制一般为小口,细长束颈,腹部扁圆,覆盘式足。此造型与藏地佛塔中那种被称为觉顿式塔相似,这种佛塔的特征是塔身高、相轮细、华盖小。甘露瓶作觉顿塔形,表明它的源起受了此塔的影响。13世纪,藏传佛教开始传入内地,称为喇嘛教或黄教,得到内地的尊崇,成为元代的主要宗教。元代建造的喇叭塔皆作此式,如镇江小码头街元代喇叭塔即其例。元朝灭亡之后,藏传佛教对内地的影响并未消失,并在清代十分盛行,清政府出资兴建了大批喇嘛庙,还在宫中多处供奉藏传佛教,同时制作藏传佛教用器,这些用器中有陶瓷制品,甘露瓶就是其中一件。它出现于清雍正时期。清人许之衡称:“其器……惟乾隆有之,嘉道数代,藏僧既罕来朝,此式遂不复制。”许之衡此言不确切,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就有雍正时期的油红彩甘露瓶。清代甘露瓶制作以乾隆一朝为胜,釉色有斗彩、矾红彩、青花等。甘露瓶在清代,一方面是朝廷赐给西藏僧侣的特别器皿,另一方面可能是乾隆皇帝修炼密宗时的专用器皿。
图1
镇江博物馆藏乾隆矾红彩甘露瓶
镇江博物馆藏有大小及造型相仿的两件矾红彩甘露瓶(图1),高22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12.1厘米;小口,细长颈中部偏下有凸三角形棱,折肩塔式腹,下腹内收,覆钵形圈足,足底(图2)内凹,无款;口沿下绘回纹、小花卉纹,肩部绘莲瓣纹,腹部绘花卉纹,腹下部绘蕉叶纹,圈足部绘莲瓣纹。据清宫档案记载以及故宫所藏清宫器物看,乾隆时所烧造的甘露瓶有青花、矾红、斗彩三种,除斗彩藏草瓶底部书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外,余二种皆无款。如乾隆十一年(1746)“二月二十二日,太监高玉交红花白地甘露瓶一件,传旨,照此瓶款识花样交与江西先造几件送来,随后再烧造几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着唐英再烧造几件”。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从档案记载看,乾隆皇帝是非常钟情矾红彩甘露瓶的。
图2
镇江博物馆的这对乾隆矾红彩甘露瓶,造型优美,质地细腻,纹饰线条流畅,色彩艳丽,体现出藏传佛教文化与陶瓷烧造工艺的完美结合,具有其特殊的文化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