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会被轻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为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实用器。
其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着浓郁的年画风味。因为缺乏原创,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异。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时期。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不知困惑了多少识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但文化大融合总会产生最终的结果,这种结果被当时德高望重的赵孟頫清醒认识到。他通天象,精书画,又游走于朝野之间。
将这种结果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达出来告慰天下,也说明了文化趋同的历史规律。由于当时过于张扬的艳蓝色,在许多汉人观念上难以接受,此罐在呈色上采用灰蓝色调。用抽象的原创绘画,用骆驼与凤鸟代表两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局。再配以天象轮回卦图,造型精致的凤鸟体内射出道道美丽的蓝色光束,细长的爪子向前伸出,喻其影响深远。独特的艺术构思,深刻的文化内涵令人无限遐想。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
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元代青花瓷首先被外国人发现
元代青花瓷已埋没了几百年,于民国初年被发现,五十年前才被公认的。事情由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引起。20世纪20年代,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贲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来到玻璃厂出售。这对象耳瓶原供奉在北京智化寺,颈部记有62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元代青花瓷瓷器被当时所有的古玩高手判为赝品。“元代无青花”似是当时古玩界的共识。中国人就这样在自己的家门口失去了认识元代青花瓷的机会。象耳瓶被大维德爵士买走,流到了国外。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瓷器学者霍布森是首位关注并认可元代青花瓷的专家学者。他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详细介绍了民国初年英国大维德爵士从中国收购去的一对至正纪事年款的元代青花瓷云龙纹象耳瓶,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1952年美国佛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谱博士发表了《14世纪的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一文,1956年又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一对元代青花瓷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代青花瓷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 霍布森和波谱的历史功绩永不可没。他们是全世界元代青花瓷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
霍布森和波谱拉开了元代青花瓷研究的序幕以后,在国外陆续对照验证了200多件馆藏的元代青花瓷。在国内也有少量出土进入馆藏。已经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约有300件左右。此外,在实物发现上没有大的进展。也没有大的突破。因此,几十年来,人们都相信“元代青花瓷就那几百件”的观点。不敢突破,不敢相信另外还有元代青花瓷。目前,我国做为元代青花瓷的产地,还要组织人员出国到土耳其才能当面研究元代青花瓷。
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已经维持了五十年。即使新发现了元代青花瓷,人们也不敢相信。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些珍品国内不敢认,便很便宜地流向国外。等到国外宣布是真品后,又要花高价才能买回来。元代青花瓷的发现和研究难以深入,悲剧一直在重演。民间到底有没有元代青花瓷,似乎是一个禁区,有人提出来有,就会受到嘲笑和冷落,唯有一些民间的藏家,学者,不信邪,一直在默默的搜集研究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起步,挖河修水库、筑路盖楼房,土方工程大批上马,加之各地盗墓猖獗,出土元代青花瓷颇有数量,但是拿给某些鉴定人员,往往不细看就说是假的,推出门外。有的按假的流出国门,有的在民间弃置无用。看到真东西被带上假货的帽子,不少识者愤慨疾呼:保护国宝!官方难以启动,民间人士在一些接触实际,思想开阔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下遂自发研究中国的元代青花瓷。2004年11月在山东济南三仙堂宾馆召开了首届中国民间元代青花瓷藏品研讨会,一百余位专家、学者、藏家汇集一堂,向全国、全世界大声疾呼中国民间有元代青花瓷,值得重视,值得研究,掀起了中国民间元代青花瓷研究的热潮。
元代青花瓷对后世瓷器业的影响
若论陶瓷的装饰艺术,在元代以景德镇最为有特点,尤其是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基本奠定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方向与基础。因此,尽管元代的景德镇窑瓷器种类较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最具艺术特色的,还应当是元代青花瓷。
有人认为元代青花瓷在元代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除受磁州窑、吉州窑的影响之外,还与其中有文人画家的参与有关系。
在元代,政府不重视文人,使当时的文人失去了科举的出路,很多文人出于谋生的需要,不得不转而向民间谋求职业,一部分文人转向从事杂剧创作,另有一部分画家回归民间与需要画工的行业结合。因此,就有学者推测,当时景德镇民间青花瓷上的人物、花鸟、鱼虫的出色描绘,就是在这些画家们的参与下取得的。当然,这只是推测,缺乏可靠的证据,但元代青花瓷中的一些主体纹样,尤其是表现当时戏曲故事的人物绘画,确实不像是艺人们信手拈来的随意描绘,而是具有一定绘画功底的画师对剧目中的某段对白、某种场景经过高度概括后的一种形象说明。
在元代青花瓷中出现了一些表现当时元曲故事场面的绘画,这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需求,是俗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一种表现。元代青花瓷瓷中人物故事画面的出现在中国陶瓷装饰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戏曲中的故事场面完整、细腻地描绘在瓷器上,为明清以后陶瓷装饰上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道家仙人、男耕女织等各种以不同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画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也是中国陶瓷艺术主流由雅走向俗的一个重要开端。
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除了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历史上,国际间大范围的文化交流总是要由战争来开启,但最后真正承担起这种交流的却主要是商业行为。元统治者在欧亚大陆上全方位地拓展,刺激了中国大陆上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由于欧亚大陆的打通,来自阿拉伯、欧洲等不同地区的商人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面对广阔的国外市场,尤其是为景德镇陶瓷艺人提供了钴蓝料,又要在景德镇定购大批瓷器的伊斯兰市场,陶瓷艺人们必须在瓷器制作上另辟蹊径。
为了适应伊斯兰市场的生活和使用习俗,在对一些大型器皿进行装饰时,景德镇的陶工们采用了与伊斯兰相似原理的装饰,即在一个基础上经常采用同心圆环装饰图案,或根据盘子表面的四重装饰部分,从中心装饰逐步向外扩展,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新装饰风格,即题材是中国式的,装饰方法却是伊斯兰式的,其中釉下彩的技法也是中国的,这种丰富多彩而又奇特精致的装饰混合体,比传统的中国风格装饰更加绚丽通俗。将传统与新的时代艺术结合,与外来的文化艺术嫁接,就这样,元代景德镇的陶工们,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陶瓷艺术新风尚。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