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大地,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佛教在中原地区已经非常繁荣,佛教在中原大地的繁荣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倡导息息相关。今天就来说说
到了唐代,一个开明宽容的社会,对外来佛教也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唐代统治者从唐高祖开始,大都对佛道二教采取并重的态度,因此尽管历史上曾有过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但佛教仍在隋唐盛极一时。
正因为上层统治者的崇佛、信佛、佞佛,下层社会自然也就会深受佛教影响,佛教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独特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和服务社会、普渡众生、多姿多彩的佛教文化。本文仅举一些铜镜中的常见佛教题材的纹饰,尽自己所知,略加诠释。
宝相花镜
如图1,该镜八瓣葵花形,圆钮,莲花瓣钮座。钮外围枝叶连接环绕成圈,并由枝蔓引出八朵宝相花,环绕其外。花分两种,或怒放,或初绽,均为重瓣。
相传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有一位温柔娴淑的妻子,叫摩耶夫人。有一天,她看到不远处有一人骑着白象向她缓缓走来,逐渐变小,接着便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其腹中。后来,当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诞下释迦牟尼时,沼泽内突然绽放出奇大无比的莲花。释迦牟尼刚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绕树而行,“观树经行”,一步一莲,共18朵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两腿交叠,足心向上,这种坐姿也称“莲花坐姿”。《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因此,莲花就成了佛教的象征之物。
在唐代的各种装饰艺术中,我们常见到一种叫做“宝相花”的纹饰,而它实际上就是莲花的变形,是以莲花为本、经艺术加工后的纹饰。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宝相花纹样,尤以盛唐时期为多。宝相花作为佛教的象征之物,它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佛教在中国的盛行,以及人们对于佛教的高度接受。在唐代铜镜中,出现了大量的宝相花和莲花题材。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也经常与传统的瑞兽、四灵等结合在一起,形成视觉感更强和艺术效果更浓郁的图像。如:四鸾宝相花镜、五点式宝相花镜、六点式宝相花镜、八点式宝相花镜、放射式宝相花镜、放射式四鸟四宝相花镜、孔雀莲花镜等。由于宝相花枝叶舒展,较为自由活泼,因此镜面多为菱形或葵形,极具浪漫色彩。
卐字镜
如图2,该镜圆形,圆钮,主纹饰为“卐”字纹,白光,品相完好,是同类镜中之上品,流行于唐中晚期。
“卐”为佛教的吉祥符号,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并常置于佛的胸前。佛祖释迦牟尼胸前就配有卐纹图案,称为“瑞相”,为三十二相之一。佛经对卐符号,有着不同的翻译。罗什、玄奘等翻译为“德”,而菩提流支则翻译为“万”。唐代武则天贵为“万岁”,便于长寿二年(693)定卐为“万”字。宋代法云《翻译名义集》中记载:“卐字本非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
明齐满月铭神兽镜
图3 明齐满月铭神兽镜
如图3,该镜圆形,圆钮。圆座外一圈珠点纹。内区环列双兽双禽,两两相对,以云纹补空。外区一周24字骈体楷书铭文:“明齐满月,光类圆珠。铭镌几杖,字刻盘盂,并存藏诫,匪为欢娱。”双兽中一回首一低头,皆翘尾作行走状。双禽均作展翅飞翔状,其中一兽头鸟身,称为“蜚廉”,即古代传说中的凤神;一人头鸟身,称为“迦陵”或“迦陵频伽”,即佛教中与共命鸟一起教化众生的神鸟。迦陵频伽是梵语的音译,意译妙音鸟、好声鸟。在佛家经典中是极乐净土之鸟,经常以其鸣声来比喻佛德妙音。
孔雀开屏莲花镜
图4 孔雀开屏莲花镜
如图4,该镜八出葵花形,圆钮。两侧为展翅之开屏孔雀;钮上似两叶一枝的宝相花;钮下似两叶一枝的莲花。边缘处均布八花枝。孔雀的佛家语为摩由维,《涅槃经三十四》曰:“自有众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长。”佛教中的孔雀明王一头四臂,能驾孔雀。
双狮镜
图5 双狮镜
如图5,该镜圆形,圆钮。钮外双狮环绕,打闹嬉戏,动感十足。湖南出土唐代圆形双狮镜,直径11.5厘米,中心长度10.5厘米,重量197克,单位面积重量的厚重系数m值1.79,从形制与m值综合来看,此镜年代似应在唐名“香音神”,是佛教崇信的诸神之末。
狮子纹饰在铜镜中的出现,除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外,还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紧密相关。印度佛教中就对狮子非常尊崇。《大正藏•中阿含经》子非常尊崇。如“狮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故名人师子”。《华严经》亦云:“金刚慧师子,游行无所畏。”甚至很多佛经著作还直接以狮来命名,如《大方广狮子吼经》、《如来狮子吼经》等。佛为人中狮子,故佛之所坐,总名就为狮子座。另外像文殊菩萨等所坐也都是狮子。
唐双摩羯镜
图6 唐双摩羯镜
如图6,该镜四方倭角形,扁圆钮,宽镜缘。两条龙头鱼身的摩羯,按顺时针方向张开大口,舒展如同翅膀似的两鳍,追逐头前之火珠。
摩羯,又称摩伽罗,本是印度神话中水神的坐骑,所以有鱼的身体。鱼美人就是来自摩羯。又为十二宫之一,称摩羯宫。其头部似羚羊,身体与尾部像鱼。佛教经典以其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不放弃,又因“摩羯以肉济人”,后来成为佛教圣物。据考古材料看,最早的摩羯鱼形象,出现于隋代李和墓石椁盖上的刻绘。
最早出现大约在东晋,随佛经传入中国,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已经出现摩羯形象。
唐飞天祥云镜
如图7,该镜八出葵花形,圆钮。主纹饰四分,两侧各有一由祥云托浮的飞仙,头戴宝冠,衣帛飘逸,两仙各出一手共持结团形宝物,钮上四道横线衬托起高低起伏的山峦,山顶祥云缭绕;钮下有重岩叠嶂的山峰,顶部一株枝叶茂盛的大树。
飞天,梵文名“乾达婆”,汉译名“香音神”,是佛教崇信的诸神之一。在一些佛教著作中,把飞天描绘成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宝山,能奏乐,善飞舞,不饮酒,不食肉,专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佛教《法华经•譬喻品》载:“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这正是飞天们凌空奏乐、散花的情景。
唐真子飞霜铭故事镜
如图8,该镜八出葵花形,圆钮。钮上“真子飞霜”4字,上下两组纹饰可谓“海上仙山”;左侧竹林,4竹笋,雅士抚琴;右侧凤凰展翅飞舞。
《江都县续志•金石考》认为:“真子者鼓琴之人,飞霜其操名”笔者认为关键是“真子”两字。”唐代佛道两教皆以皇权而受崇且基本和谐相处(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是个例外)。佛教以信仰佛法,继承佛业者为真子,《涅槃经•寿命品一》:“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道经》载:“炼形为气,名曰真人。究竟是佛教还是道教的人物形象,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中国古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制造、使用和传承可谓源远流长,其内容、风格、特色,可谓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只是铜镜研究众多文章中的沧海一粟,不对的地方请同仁学者不吝指正和赐教。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