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度牒银 永州课伍拾两 刺史崔沆进”伍拾两船形银铤一枚,估价:(人民币):680,000-880,000元;没有成交;出售公司:诚轩;出售专场:2008春季拍卖会钱币;成交时间:2008-04-25 09:30。
唐代“度牒银永州课伍拾两刺史崔沆进”伍拾两船形银铤一枚,尺寸:长179毫米,宽88毫米,腰宽50毫米,高53毫米,重量:1860.3克,该铤是目前唯一发现的唐代度牒银铤,铭文“刺史崔沆”见载于永州府志,时代明确,堪称唐代晚期的重要文物,极为珍贵,着录于李晓萍著《元宝收藏与鉴赏》一书第7页。佛教以离世俗出生死为度,古代民众出家为僧尼道士,经过政府批准发给的证明文书称为度牒,领取度牒的僧众可以免除赋税、劳役,受到法律保障。度牒制度始见于唐代,由祠部管理发放,而每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因此衍生出卖牒现象,政府出售度牒所得到的收入即为度牒银。例如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军费支出剧增,“乃使御史崔众,于河东纳钱度僧尼、道士,旬日间得钱百万”;唐肃宗时,宰相裴冕“下令卖官鬻爵,度僧尼道士,以储积为务”。以後历经唐代中晚期和两宋,卖牒风气盛行,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直到洪武六年(1373年),因明太祖朱元璋微时寄身缁众,登基後下诏对僧尼免费发给度牒,才使得度牒银制度告一段落。刺史是唐代各州最高行政长官,唐时的永州相当于现在湖南省西南部零陵、祁阳等地。唐宪宗即位之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历时十年,史籍中记载他“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鬱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悽恻”,当地的偏远落後可以想见。根据《[康熙]永州府志》卷七秩官志记载,崔沆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任永州刺史,他应是柳宗元的直属上司,该铤确切年代亦可由此推定。以永州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刺史将卖牒所得铸成五十两银铤上缴国库,足证当时度牒银制度已非常普及,藉着这件目前唯一发现的唐代度牒银铤,可窥见晚唐社会经济和税课制度于一斑。 http://www.36bu.com/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