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方足布奇氏一枚,较少见上美品,拍卖成交价格34500元人民币。“方足布”郑国铸的较重较大,时间可能较早,宋、卫两国铸造的较小这些“布币”与“尖足布”同时流行,但其文字、轮廓、铸工、铜料都比较好,其中卢氏一个地方就曾出过“空首布”、“尖足布”、“方足布”等,其制造精美,是当时重要的铸币地区。稍晚的还有韩、隰氏、皮氏、阴氏、大阴、平周等,也相继铸造了新币。它们一方面采用宋、卫轻型有耳布(锐角布)的重量与形制,但却去掉了“空首布”的耳朵,另一方面也保留了许多“尖足布”的形制,创造出了典型的“方足布”。此时正是三家分晋,战国时代的开始。
战国时代虽然战争频繁,但工商业却比较繁荣。许多士大夫退而经商,也有很多人挟财入仕,可能是他们教给那些士大夫们铸钱牟利的方法,虽不能说完全出于商人之手,但也无法判定是出于政府之手。因为当时政府虽然已开始铸钱,却还未禁止民间私铸。总之,越晚官钱就越多,民间铸的钱就越少。
在“方足布”中,较重的还是三晋所出的,计有北屈、大阴、汝阳、子阳、中邑、屯留、尹阳、平阳、平周、平留、平原、皮氏、宅阳、猗氏、梁邑、高都、襄垣、鲁阳、宜阳等等。这些地方所出的钱币,数量很多,也较为规律,大约长5厘米左右,重7—8克左右,最小的也有5克以上,铜质也很好,不易折损,使用收藏都很便利。但在流通期间购买力如何,单枚代表的价值是多少,现在无法考证。当时魏、赵两国都有当寽布或釿币流通,而赵也有“刀币”,魏国还有“圜钱”,彼此间该如何兑换,也不能确知。
http://www.36bu.com/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