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墓兽是在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陪葬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威慑鬼怪,保护墓主人的灵魂免遭鬼怪骚扰。
镇墓兽的源流应为《周礼》中记载的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枢。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早在战国时期,镇墓兽就已经出现,在湖南、湖北和豫南的许多楚墓中皆出土有大量镇墓的神物。楚墓中镇墓兽众多,这与楚人崇尚巫术鬼神有关。
《楚辞·招魂》中说“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三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这句辞文充分说明楚人在死后的世界观,土伯作为阴间幽都的统治者,长相恐怖,追逐着亡人的灵魂。面对恐怖的身后世界,楚人需要一种神物能保护自己死后的灵魂,镇墓兽就应运而生了。
由于汉代人认为虎兽与柏树有驱鬼镇墓的功能,故而两汉时期的墓葬中镇墓兽较少。到了西晋时期,镇墓兽再次多了起来。南北朝时,镇墓兽往往成对出现,均为兽体,一人面,一兽面,多做蹲踞状。兽面镇墓兽的兽面开始由虎面向狮面演化,头生短曲独角或头顶后部伸出一冲天戟。人面者,头顶有直立独角,面容和善。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厚葬之风盛行,具有震慑鬼魅、守护亡魂功能的镇墓兽成为唐墓中普遍存在的随葬器物。镇墓兽在墓葬中也有了固定的位置,它与武士俑、天王俑放置墓室前部,迎门列布。
这是一件馆藏唐代三彩镇墓独角兽(见图),出土墓葬不详,残高64厘米。镇墓兽昂首挺胸,前腿直立,后腿蹲坐,呈蹲踞状。兽身下有台座,台座镂空,有数个规则圆孔。人面,鼓目圆瞪,张口露牙,两耳对称似猪耳,双耳大而厚,头上有一独角,粗壮高耸,现已断。肩部生有双翅,分瓣型蹄足,前腿粗壮,前后腿距离较近。周身装饰精细,头部、面部露胎,首部以下以褐色釉为主,并施以点状绿釉和浅黄釉,前腿中下部呈浅黄釉,整体自然流釉、浑厚温润、色彩亮丽。根据梁广峰的《中原地区隋唐镇墓兽和镇墓俑研究》对隋唐镇墓兽的形式分析,这件镇墓兽应为甲类AaⅢ式(唐三彩,独角粗壮高耸,鼓目圆瞪,象耳向两边对称展开,肩生锯齿状羽翅,兽背直立,蹄足,前腿粗壮,足下踩梯形镂空台座,周身以绿釉彩为主,间杂黄褐釉彩,通高70厘米),大致时间是公元710至760年,即盛唐至中唐时期。
唐代国力雄厚,伴随着厚葬之风,这一时期的镇墓兽多体态高大,造型精美,釉彩鲜艳。这件镇墓兽符合当时的盛唐气象,也清晰地反映出唐代镇墓兽造型的特点和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温馨提示:收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收藏之家APP。
以上是收藏之家小编帮你收集整理关于“「巴林石价格」唐代三彩人面镇墓兽鉴赏”的具体内容,了解更多「巴林石价格」,请关注收藏之家!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