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冲耳出戟夔龙纹鼎式炉
“日照香炉生紫烟”作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诗句,描写了在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展示了一派盛唐气象。诗中香炉虽指香炉峰,但也可窥知当时人们对香炉的偏爱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普遍认为香炉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其实除此之外,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年底,在北京嘉德、保利刚刚结束的秋季拍卖中,明清铜炉作为工艺品项下的一类,表现不俗。好的藏品成为古玩行众多买家在拍卖场中争相竞买的“硬货”。本期藏家孔磊将和我们一起了解明清铜炉艺术。
清代早期压经炉
清代蚰龙耳簋式炉
铜炉形由鼎而来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让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不过,直到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每一个时期、不同材质的香炉,其器身造型上都可以看到青铜器中“鼎”的影子。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关系,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体形成华夏文化主流。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被普遍使用。
世襄先生说“宣炉”
要说明清铜炉,就不得不说“宣德炉”。因为宣德炉的名气实在太大了。
着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其所着《锦灰二堆》中曾经说过:这里讲的铜炉,常被人称“宣德炉”或“宣炉”,是流行于明清的文玩,在文物中自成不大不小的一类。尽管传世文献记载宣德朝不惜工料,大量造炉,如《宣德鼎彝图谱》,但现在竟难举出一件制作精美,和记载完全符合的标准器。据我所知,不仅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院尚未发现,着名藏炉家也没有。相反的倒是刻或铸有明清其他朝代年款的私家炉却有炉形铜质并臻佳妙的。这不能不使我们对传世文献产生疑问,认识到宣德炉研究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孔磊说,看过王世襄先生的论述,不难看出,要将一件铜炉定性就是一件宣德炉,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文人情怀蕴炉中
“烧炉者正是在长期的添炭培灰,巾围帕裹,把玩摩挲中得到知享受和满足。这是明清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其情趣与欣赏黄花梨家具并无二致。”
孔磊说,读到王世襄先生对于铜炉收藏者的这段描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眼前的这位铜炉收藏者,双手捧着丝巾布帕包裹的香炉。此时的香炉还燃着香、散发着阵阵热度。在养炉烧炉过程中,体味人生的绝妙之处。
明清时期的文人们欣赏的就是造型简炼的铜炉,尤以不着纤尘,静而不嚣为贵。经过这些文人之手盘玩的铜炉,经过长年炭火徐徐养成。铜色也会在火养的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最后接近完美的程度。
看准四点鉴真赝
随着市场对明清铜炉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近几年香道的兴起,市场对铜炉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想找到一件称心的明清铜炉越来越难。据孔磊介绍,想入手一件明清铜炉可以大体从以下四点来鉴定真假。
首先,要看铜炉本身的气韵。真品铜炉整体的气息和神韵,是仿品无论如何也难企及的。
其次,真品明清铜炉的线条一定是流畅的。这种流畅包括炉耳、炉身、炉足之间的过渡。真品在这种线条处理上一定不生硬单调,而且有相当好的配合与过渡。
再次,要看铜炉的底款。真品底款无论是刻款还是铸款,都应当生动自然、工整秀丽。赝品底款呆板匠气。
最后,可以参考察看铜炉的包桨色泽。但有部分回流铜炉,由于国内外藏家收藏喜好不同,将真品铜炉外面包桨全部清理干净,呈现出铜炉光亮金黄的本色。这类铜炉虽无包桨,但也是老炉,可结合香炉铜质鉴别。
声明: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